今日视点:领跑青海绿色工业经济

18.11.2016  17:36

  工业经济总量已占到青海省的34.1%,占到西宁市的75.2%,循环经济工业增加值在青海省所占比达到80%以上。这三个数据足以说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省工业经济、绿色循环发展中的引擎驱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十年,数据见证发展。

  2005年,西宁地区三大工业园区共注册企业390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完成技工贸收入80.6亿元,从业人员1.5万人。

  2015年,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1400户,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30家,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3亿元,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1.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27.3亿元,完成技工贸收入2104亿元,各类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6万人。

   整合扩张突破

   ——开发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奠定了新能源、新材料、高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基础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有力推动下,2001年、2002年,西宁开发区(现为东川工业园区)、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甘河工业园区在西宁市周边地区相继开工建设,为企业集聚和推进工业化进程搭建起良好的平台。然而,由于三大园区分属于不同的管理层级和管理主体,合力不强、产业链短等一些问题制约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末,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西宁地区的三大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建立新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多园”的管理体制确立后,各园区依托各自区位优势、产业优势,重新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其中,东川工业园区相继引进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1.2万吨多晶硅、中科英华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的2.5万吨电子铜箔等一批投资力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为太阳能硅材料基础、新材料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甘河工业园区相继引进25万吨高纯硅铁、6万吨镍铁合金、百万吨复合肥等项目,着力打造特色化工产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产业;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在发展中藏药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相继引进发酵冬虫夏草菌丝体、沙棘资源研究开发和深加工等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项目。

  在一批产业特色明显、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延伸产业链的优势项目遍地开花的同时,各园区坚持以现代工业园区的理念谋划发展和项目建设。

  2007年,是西宁开发区项目入驻多、建设规模大、发展势头强劲的一年,各园区初步形成有色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光伏硅材料系列产品、高原特色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不断显现。

  200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藏毯之都”的安排部署,南川工业园区成立。随着青海雪舟三绒集团、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整体迁入,以及圣源地毯集团等企业入驻,一个新的园区和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也是在这一年,亚洲硅业、国鑫铝业等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成为带动园区快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引进百万吨精铝、娃哈哈饮料等工业项目31个。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创出历史新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2009年,开发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开复工和已投产项目的增产达效。其中——

  50万吨铝基合金、25万吨水电型材、2000吨多晶硅、1250吨电子极多晶硅、百万吨复合肥一期、娃哈哈饮料、机织藏毯等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特色明显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3000吨多晶硅、2.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1200万平方米化成箔、PVC一体化项目、450万平方米机织藏毯、3000吨地毯纱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大幅度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交的“答卷”同样精彩——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4.7亿元,比预定目标超额36.8%,是整合前的8.2倍,年均增长52%;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86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2亿元,分别超额2.26倍和1.51倍;

  完成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超额45.5%,是整合前的12.7倍,年均增长66%,在西宁市和全省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2.9%和23.9%。

  在1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2家,超亿元的达到92家。

  整合后的第一个五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高原动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转型跨越升级

   ——开发区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显现,整个开发区产业结构与发展质量发生新变化

  2011年新一轮五年发展期开始,从起点再出发,向着“青海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区、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科技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发展方向,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奔跑。

  这一年,开发区与香港力同铝业、宁德新能源等知名企业洽谈对接,成功引进了聚光太阳能组件、大容量动力储能锂电池、高精铝镁新材料等一批投入产出高、产业链延伸、带动和配套能力强的大项目。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开发区实施和落实烟气余热发电、煤基多联产等多个循环经济项目,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特色产业层次水平快速提升。特别是青海百通高纯材料有限公司20万吨硅铁烟气余热发电项目,填补了我国硅铁行业余热发电的空白,在全国同行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这一年里,开发区还实施了电子级多晶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康普生物、金诃藏药、珠峰虫草这3家企业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同时,东川工业园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光伏产业发展基地”,南川工业园区被批准为“国家出口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中小企业园被批准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1年前后,力同铝业32万吨高精铝板带箔、鲁丰鑫恒45万吨铝板带材等投资额度大的项目落户甘河工业园区;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太阳电池、光伏组件等项目落户东川工业园区;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原绿色植物资源深加工等项目落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磷酸铁锂、青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储能锂电池、青海铸玛蓝宝石晶体有限公司蓝宝石晶体等项目落户南川工业园区。

  也是这个时候,注册资本金5亿元的开发区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成立,一个集金融控股服务、项目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投资三大平台于一体的旗舰扬帆起航。

  在全球经济增长回落、下游需求减缩等宏观经济环境日益趋紧的大背景下,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推进产业链相互链接和相关要素集中配置,加快构建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设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2012年,按照省上确定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求,开发区全力打造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特色化工、太阳能光伏制造、轻金属材料、藏毯绒纺、高原生物制品、装备制造、锂资源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链。在实施的总投资266.2亿元共98个重点工业项目中,涉及铝及铝深加工、光伏电池及组件、装备制造、锂电池正极材料等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紧、辐射带动强的项目,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这一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速仍达到27.4%,高出青海省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的所占比重超过25%。尤为可喜的是,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生产及延伸加工、特色化工、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藏毯绒纺、锂电材料等主导产业呈现蓄势待发之势。

  在主导产业蓄势待发之际,开发区及各园区紧跟国家政策调整和产业发展趋向,坚持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引进关联配套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先后与中利科技、中电投、康美药业等知名企业洽谈。

  接下来的两年间,随着光伏逆变器、多晶硅、光纤预制棒、蓝宝石晶体、机织藏毯、纺纱针织、枸杞深加工、高端铝合金等一大批产业链延伸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整个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与发展质量有了新的变化。

   创新调整推进

   ——开发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龙头企业及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呈现

  进入压力有增无减的2015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亚洲硅业多晶硅三期、中利科技光纤预制棒等35个工业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中藏药材交易中心、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蓝宝石晶体、锂电池正极材料、铝合金型材及板带箔、生物医药等120个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园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同时,开发区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园区创新体系,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数据显示,开发区现拥有各类创新平台61个,其中国家级平台7个;引进各类高级人才550名,国家千人计划2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3户,科技型企业57户;建成了藏药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轻金属合金、藏药制剂、冬虫夏草培育、高原沙棘开发、高纯纳米氧化铝材料、锂离子正极材料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园区企业拥有专利664件、驰名商标24个、著名商标55个、名牌产品26个。

  在科技创新力量的强力推动下,开发区电子级多晶硅、光纤预制棒、锂电正极材料、箱式逆变器、藏药炮制等技术达到国内或世界领先水平。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高端产品扩能增效、关键工艺设备升级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促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5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421.5亿元,增长16%;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收入双双跃上千亿元台阶,分别达到1109亿元和1078.6亿元,技工贸收入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104亿元;入驻各类企业1400户,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5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4户,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30家,各类就业人员达到7.6万人;完成工业增加值327.3亿元,在全省工业中所比重达到34.1%,在西宁市工业占比更是上升到75.2%,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发展聚集区。与整合前的2005年相比较,开发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倍、28.5倍。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发区肩负重任砥砺前行的一年。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环境下,诺德股份4万吨动力电池用电解铜箔、比亚迪10吉瓦时锂电池、华泰5吉瓦时锂电池及5万辆混动新能源汽车、北捷20亿平方米锂电隔膜等锂电产业龙头企业及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并开工建设,为千亿元锂电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同时,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终于迎来曙光。截至今年9月底,园区单晶硅、多晶硅、锂电池产品需求量大增,产量分别增长47.8%、45.8%和17.7%;园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在轻工产业投资基金的扶持下,开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肖子树)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