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进藏“旱码头”今朝丝路新枢纽——格尔木交通发展巨变纪实

01.04.2017  00:01

今日视点

老一辈人都知道,格尔木曾有个称呼,叫“旱码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格尔木地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节点,建政后,格尔木市承担起了物资进藏中转的任务,“旱码头”之名由此而来。

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1984年青藏铁路西格段通车、2014年格库铁路开工建设……翻看格尔木市整个发展史,交通的逐步快速发展一直是这座城市最坚实的发展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格尔木市形成了包含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等多种要素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由进藏“旱码头”变身为我国西部地区通往藏、川、新、陇等地重要的交通枢纽。

不久前,格尔木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规划,这座因路而兴的城市,再一次踏上了腾飞之路。

因路而兴,格尔木成为“旱码头”

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格尔木,是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然而,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还没有公路、房屋和固定的居民点,辽阔的草原上只有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牧民帐篷,运输基本靠畜驮人扛。

西藏和平解放后,为了解决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的供给, 1953年8月3日,西藏运输总队在格尔木这块地势平坦的地方搭起帐篷,安营扎寨,设立了进藏沿线的第一个转运站,成为修建青藏公路的后勤保障基地。

1955年是格尔木公路开发史上的重要一年,青藏公路、格敦公路和格芒公路相继通车,为格尔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来来往往的物资在这里转运,人员在这里休憩,成为了作用重大的进藏中转站。

据《格尔木市志》记载,到上世纪90年代,格尔木西藏后勤基地已成为格尔木城市的一部分,从市区的西北到西南,沿盐桥路分布着43个西藏派驻格尔木的独立单位,成为西藏在区外的最大基地。每年85%的进藏物资和90%以上的出藏物资都从格尔木中转,绝大部分邮件也从格尔木进藏。格尔木也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旱码头”。可以说,一条青藏公路,造就了格尔木最初的兴起。

夯实基础,格尔木转型西部枢纽

青藏铁路二期的通车,是格尔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大事件。这一时期,格尔木开始向西部交通枢纽转型。

上世纪80年代,青藏铁路一期通车,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二期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对于改变青藏高原贫困落后的面貌,改进传统运输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沿线各族群众誉为“经济线、幸福线、生态线、团结线”。

最初,格尔木至拉萨开行4对旅客列车,格尔木至西宁开行6对旅客列车。随着青藏两省区经济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短短几年后,格拉段开行货物列车已增加至10对。铁路所带来的巨大运输量,为这座城市再一次注入了因路而兴的活力。

铁路有了,其他方面也不能落后。民航事业是一个现代城市兴旺的重要标志,更是城市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格尔木机场始建于1966年,是一个军民两用机场,但长期以来,在民用领域发挥的力量有限。为了构建现代化交通格局,2002年机场开始改扩建,2003年完工,之后航班量和客运量开始快速增长,格尔木民航事业也跨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地处青新甘藏四省(区)交界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管道运输也是格尔木市重要的运输形式之一,涩宁兰输气管线、花格输油管线复线、涩格天然气管线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使格尔木成为了西部的资源运输枢纽。

到十一五末期,格尔木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骨架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大幅增长,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向西部中心枢纽城市转型的基础逐步奠定。

综合发展,枢纽地位不断巩固

进入新时期,格尔木市开始伸展身躯,努力构建安全、便捷、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打造区域性交通运输中心方面迈出新步伐,新枢纽的地位得到持续巩固和升级。

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公路总里程2832公里, “南去西藏、北达河西走廊、东到西宁、西至新疆”的放射式公路网络,使格尔木成为连接甘、新、青、藏四省区“十字型”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

同时,格尔木地区的铁路建设也迎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敦煌至格尔木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形成了东至西宁、北达敦煌、南去拉萨、西抵库尔勒、西南至成都的“卡”字形路网结构。

铁路在发展,民航也开始腾飞。2013年,格尔木市继续对机场航站楼、跑道、夜航导航等设施进行改造,提高了机场适航保障能力和国内航线航班的通达能力;2014年,再次实施改扩建,新建航站楼面积10000平方米,新增停机位6个,使格尔木机场达到4C级标准,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拉萨、等航线相继开通。

面向未来,打造全国性新枢纽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给格尔木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带来了多层级、多样性、高水平的新要求。“十三五”期间,格尔木将按照“一带一路”发展愿景和丝绸之路经济建设的步伐,甩开膀子,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

格敦铁路、格库铁路建成,格成铁路开工建设,三条干线铁路,将使格尔木市外部铁路通道由目前的1条变为4条,衔接方向也将扩展为西宁、拉萨、敦煌、库尔勒及成都5个方向,形成以格尔木市为中心的连通我国西北、西南的铁路新通道。预计2020年,格尔木市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809公里,铁路货运量将达到2619万吨。

民航事业的高歌猛进也将来临。在支线机场航空网络的基础上,格尔木机场将适时开通格尔木至乌鲁木齐、格尔木至北京、格尔木至成都、格尔木至上海等航线,逐步完善机场的次枢纽作用。2016年,格尔木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接近15万人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5万人次。

此外,格尔木还将加快管道建设步伐,重点建设涩北经格尔木至拉萨天然气管道,全长1200公里,格尔木至大柴旦甲醇管道,全长265公里,资源运输枢纽的地位更加突出。

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一带战事频繁,交通梗阻,东西往来的使节和商队纷纷改由青海通过,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南道。今天,如果仔细对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格尔木境内的公路、铁路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连接着甘肃、新疆、西藏,并向中亚延伸,正是一条新丝路。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号角吹响,古丝路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古丝路的重要节点、青藏高原曾经的“旱码头”,格尔木,这座颇具后发优势的交通枢纽城市,将再次在美丽的丝路上体现自己独特的价值。(黄瑾辰)

故事传真

格尔木机场:从起飞到腾飞

1985年,刚从气象学校毕业的韩志杰来到格尔木机场参加工作。报到的日子他记得很清楚:9月16日。这个日子不早不晚,正是机场停航的第二天。

这是这座始建于1966年的机场第一次停航。60年代末建成后,格尔木机场起初只由空军使用,70年代中期开通了民航业务。机场海拔2800米,术语称为“高高原机场”,对飞行员和飞机性能要求都比较高,并不是所有的飞机都可以执飞。

停航之前,往返格尔木机场的是伊尔18客机。这种飞机由苏联生产,到了80年代陆续退役。由于找不到合格的“继任者”,格尔木机场不得不停航。

在机场工作却见不到飞机,韩志杰有些无奈。这时,大家都在盼望能找到合适的飞机,恢复机场的业务。韩志杰还在《中国民航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等待》的文章,描述了自己期待的心情。

可谁也没想到,这一等,就等了10年。这也是机场发展史上,最艰难的10年。一开始,大家还信心满满,但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飞机,人员开始分流,只有少数人留下来值班,韩志杰也是留守人员之一。他回忆,最艰难的时候,机场经常停水、停电,甚至连暖气都停了,那种煎熬的感觉至今难忘。

1996年3月15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沉寂多年的格尔木机场迎来了复航。一架图154客机在韩志杰和同事们兴奋的目光中,加速、爬升,飞向蓝天。这座曾经“名不副实”的机场,终于“起飞”了。

然而,考验还没有结束。此后,机场又经历了两次停航,都是飞机原因,好在时间不算太长。三次停航,三次复航,机场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2003年,民航开始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地的民航局也改制为企业。格尔木机场的转折点到来,经过改扩建,跑道、停机坪、航站楼设施都有了新面貌,机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短短几年间,机场客运吞吐量从几千人到过万,再到2万、4万,2010年突破10万大关。航班次数从最早的一周1班到3班、5班,到天天都有,甚至一天3班、5班。

机场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因素有很多。格尔木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居民出行的目的地较多,但机场转企之前,航线只有一条,而且设置也不合理,转企后,航线开始贴近市场需求,西安、成都等航线陆续开通,吸引了乘客。同时,格尔木市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商务旅客大量增加。

2014年左右,格尔木机场的票价打折成为常态,进一步拉动了客流量。上世纪末,一张机票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工资,而此时,格尔木机场机票价格最低只有300元左右,普通居民也可以轻松接受。去年,格尔木机场的旅客吞吐量达到了149000人,大部分都是格尔木市的普通市民。

作为见证了格尔木机场发展的“老民航”,如今已担任机场副总经理的韩志杰对未来发展十分看好。“首先,航空出行会越来越普及,其次,格尔木地理位置非常好,发展潜力巨大。我最期待的是格尔木旅游业的发展,这将给机场带来大量的客流,同时,机场的发展又可以拉动旅游业。”

按照规划,到2025年,格尔木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75万人次,并将适时开通至乌鲁木齐、北京、敦煌乃至珠三角地区的航线。到时,地处戈壁深处的格尔木市,与省内外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便捷。

“机场的发展只要上了轨道,就是跨越式的。75万这个量听起来很大,其实并不夸张,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对此,我有一百个信心。”韩志杰说。

视点短评

经济发展,先让“路不再漫长”

在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直观地表现了青藏铁路修建的意义。的确,长期以来,青藏高原面积广阔、地形复杂,山高路远,成为了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先让“路不再漫长”。

交通运输自古就是人们最主要的生产生活要素之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纵观古今中外,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交通运输的发达和强盛都是经济加快发展的前提。以我省西部的格尔木市为例,这座城市的兴起,就源于青藏公路,是一座因路而兴的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格尔木市由一个小小的“帐篷城”,成为了著名的工业城市、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桥头堡,这其中,交通的发展功不可没。

正因如此,交通运输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先”,是搞好交通建设的首要一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这就要求我们,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先考虑交通事业的发展,要格外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先行一步。只有交通建设先到位,才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优化产业布局,激发市场活力,也才能不断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员交流、商品交换和贸易发展。

注重“先”的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应该看到,目前,我省的综合交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一些问题。各种交通设施还未实现有效衔接,一体化服务水平较低,信息化与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从设施建设到服务升级的思维转型尚未完成。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加强顶层设计,顺应交通运输发展规律,适度超前,统筹发展。

“十三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先让“路不再漫长”,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加快建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我省的经济腾飞提供有力的保障。(黄瑾辰)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