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关村到柳湾村
193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克拉拉谷地,从一间车库538美元开始,造就了美国硅谷;1988年,北京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开始,走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顺着这样的逻辑,2012年,青海海东,从一个叫柳湾的村庄开始,未来将诞生中国“西部硅谷”。
2014年6月10日,中关村百名企业家来到海东科技园(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考察。这在海东历史上绝无仅有,在青海历史上也属首次。这条新闻立马在海东乃至全省引起了轰动。
从中关村到柳湾村,是什么将两个资源禀赋迥异、发展差距巨大的地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又是什么将这两个相距千里而又共同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之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创业、创新、发展、合作、共赢,这些词迅速成为海东社会的热词。
百名企业家海东行的缘起
2011年3月,继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之后,在兰西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海东工业园区宣告成立。2012年3月,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应运而生。这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之外的第一个辐射基地。中国硅谷,从此挺进青海高原。
2012年3月9日,时任海东地委书记于丛乐一行走访中关村,由此确立了海东和中关村的战略合作关系;2012年6月8日,中关村的嫡子--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在海东呱呱坠地。
2013年8月9日,由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率队中关村高端人才基地及中关村企业家到海东科技园考察,并与海东科技园签署《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支持海东科技园发展合作协议书》,提出双方联手打造青海省的“科技创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
2014年4月2日,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省人民政府省长郝鹏到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调研并指导工作。骆惠宁强调,高新技术产业是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撑,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海东要以东部城市群建设为统领,抓紧规划修订,加快产业发展,深化重大改革,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
2014年5月26日,海东市委书记于丛乐专程到北京对接有关省委书记骆惠宁赴中关村考察并邀请百名企业家有关事宜。
2014年6月4日,青海省省委书记骆惠宁专程考察了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邀请中关村企业家参加6月10日至12日在青海举办的“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
2014年6月9日,应省委书记骆惠宁的邀请,北京市委领导率中关村管委会负责同志和百家中关村企业来到青海,参加2014年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实地调研青海国家高新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海东工业园区建设。
海东科技园靠什么吸引企业家
海东科技园起步晚,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科技园中,已经滞后。然而对于海东科技园的开发建设者来说,只要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的原则,注定能够在众多园区中脱颖而出,甚至后来居上。
海东科技园靠什么吸引中关村企业家?海东科技园管委会主任周树鑫告诉记者:“一靠优惠的人才政策,二靠优良的创业生态环境,三靠‘自信、开放、创新’的创业精神。”成立两年来,海东科技园已基本完成了三件大事:
海东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总面积达7.2万平方米的海东科技创业大厦目前已主体封顶。此前,全省创业园的面积也不过7万平方米。创业大厦即将成为招揽经济领域最活跃的集聚点之一。建成运作后,将成为引领青海孵化器科技领域的“领跑者”。
2014年5月20日,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水系景观项目正式注水。这标志着海东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水系及沿线绿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水系长3.2公里。还原了大美青海、风情海东本来的生态面目,充分发挥青藏高原综合资源的独特优势,将产业与创新、创业、创意、文化相结合,实现园区高新产业、文化旅游、商业金融、生活配套服务功能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吸引更多的招商项目入驻。
“中关村基地人才公寓”项目的建设为引进和留住人才打开了一扇窗。该项目总占地2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26070㎡。预计于今年年底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公寓建成后,将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大House。园区配套设施的完善,改变了普通人心中科技园区的形象——科技园区不仅是高科技商人聚会的场所,而且是汇集各路创业高手,书写科技神话的热土。
截至2014年5月,海东科技园已实现34家企业入驻,其中青海百能材料储能项目已完成主体厂房基础施工;青海高新能源光伏项目完成厂房建设和部分装修工程;在科技孵化器建设方面已有29家入驻孵化器项目……当这一切真真切切呈现在企业家们面前时,已在海东科技园落户的北京百能汇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克说:“这种速度和能力让人感到吃惊,而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为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精英入驻海东科技园,科技园根据企业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及不同需求,全面推进企业创办、政策对接、项目申报等服务平台建设。以小额贷款形式形成合作机制,引进知名信用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园区。
从中关村到柳湾村,这是海东经济发展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的成果,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兰西”经济区和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加快东部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海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两村”牵手驱动发展
2014年6月11日上午,正值青洽会开幕之际。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郝鹏先后接见了由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带队的“中关村百名企业家青海创业行”代表团共129人。
廖国华表示,通过为期两天的考察,大家切身体会到了青海的发展优势、发展激情、发展成效,大多数企业家产生了强烈的投资青海的愿望。中关村企业家愿意和青海共同努力,发挥科技、人才、创新优势,打造新型发展模式,推动青海省、海东市经济增长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骆惠宁则希望中关村企业家能够看到青海独特的“高原精神”,发挥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推动青海与中关村的进一步合作。围绕发展新型战略型产业合作,既可以发展产业,也可以推广创新技术和创新服务模式;在推动企业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园区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在科技领域合作,也要加强金融领域间的合作力度;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产业,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坚持走市场化的路子,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实现从行政模式到市场模式的转变,使中关村成为青海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天时、地利、人和聚集在一起,当各种利好因素聚集在海东这个最年轻的地级市时,一切皆有了可能,创业或创新驱动发展也不再是梦想了。”海东科技园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