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库大国走向智库强国

28.09.2014  14:45

      2013年4月和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智库建设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要求国研中心紧紧围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任务,不断增强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高决策咨询服务质量和水平。

  中国智库建设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

  9月1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首届“国研智库论坛2014”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央国家机关、高校、地方民间智库的数十位代表纷纷为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言献策。

  储备高质量专业人才

  智库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国家、企业提供决策服务的智囊团,因此,要成为一流智库,其首要条件就是要聚集大量专业人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提出,智库的研究要强调科学性、专业性,因为智库研究的政策问题非常复杂,和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区别。一项政策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政策的变动又会引起诸多变量的连锁反应。要研究公共政策的效果,智库需要综合运用社会科学以及一部分自然科学发展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来让研究尽可能接近事实,接近真相,接近真理。

  “首先,智库需要‘智’,而‘智’来自于学者的学识素养,来自于我们对实际的了解。”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在发言时表示,如果让一个没有去过农村的人谈论农村发展问题,这不符合智库建设的要求。我国的智库建设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学者,要关注党中央需要关注的事,并且能够提出超前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夏杰长认为,学术型智库的建设需要储备丰富的人才,应当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同时要深刻理解中国国情,还要有对政府运行、政府决策的初步了解,只有储备好具备这些知识结构的人才,智库建设才能真刀实枪地干下去。第二,要做到深度参与,接地气。在参与党中央国务院、国家部委交办的研究专题事项的同时,还要深入到企业、行业中去,只有这样做出来的调研报告才能落地、才能务实,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顶天立地”。第三,尝试与其他政府部门或行业共建。目前,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已经参与共建了很多机构,如跟审计所共建,地方债的审计研究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得到第一手的数据和材料;跟国务院研究室共建,就能够深度地参与更高层次的事情。此外,跟地方政府共建机构,能够获得来自于地方的经验,来自于比较深刻的国情把握和了解。

   坚持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

  优秀的智库应尽量保证客观、公正的立场,然而,即使是目前世界一流智库,也并非处在完全客观、公正的立场之上。未来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呢?

  隆国强表示,做智库研究要从公共利益出发。客观性、中立性是智库的立场,每一个国家优秀的智库一定是站在全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上来思考问题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援引哈佛大学教授德怀特·帕金斯的研究结果称,国际上的一流智库,如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韩国开发研究院等,它们都与政府有某些联系,但又保留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与政府保持着联系是因为智库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有相应的独立地位,不光是给政府的政策做注解,智库有自己的判断,给政府提供了多种政策选择。

  “作为智库,尤其是国家级的智库,我们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为国家提供方针政策的时候一定要摒弃个人的私利或者自我认识的局限,一定要把专家个人的视野同国家集体的智慧高度地融合起来。”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说。

  国家行政学院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则强调,做决策咨询要明确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在弄清事实的阶段,应不带有任何色彩,客观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技术把问题研究透、研究清楚。在此基础上,作为智库要根据一定的智库定位,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对智库的要求,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一些重大的对策建议。此外,还应处理好短期对策和长期研究的关系,前沿研究和各种历史积淀研究的关系。

   拓宽智库融资渠道

  建设高质量的智库需要积累一流的人才和研究资源,这也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

  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看来,如果没有有效的资助体系,智库本身也会带有某种偏向性,或者成为某种资助方的代言人,从而影响其客观公正。要避免这种误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公开透明,真正好的智库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治理模式,可能会有理事会、财务公开的机制,通过这样的机制建设,让大家看到这个智库背后的资助方是谁,和它的观点是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确实有这种关系,大家知道它的观点是有偏差的,它是代言人,那么人们对它的信誉就会产生疑问,这样它的作用就会是有限的。这样的机制会使得社会建立起智库的筛选和淘汰机制。

  薛澜建议,我国应建立合理的智库资助体系。目前我国政策研究的资助,尤其是中央政府部门的资助,基本上是资助边际成本,如果严格按市场机制的角度来讲,对很多重要的研究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从长远角度来讲,一直依靠这种边际成本的付费机制可能也难以使中国智库健康成长。

  卢迈也指出,要成为国际一流智库,需要有稳定丰富的资金来源,而不能课题研究追着资金跑,哪有钱就做什么,这样做的研究会非常零散。“在这方面靠政府不行,还是要靠社会,由企业家等有识之士来支持。”卢迈建议,我国智库应该广泛开拓国内资金来源。

  中国智库走向世界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我国的智库数量仅次于美国,因此,从数量来看,我国是一个智库大国,但从质量来看,我国仍不是智库强国。

  卢迈认为,我们所说的建立一流智库,并不是指国内智库之间的竞争,而是让我国智库成为国际一流的智库,在国内对政府决策有影响,在国际上要享有应有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从国内现在的情况看我们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权衡指出,中国之所以不能被称为智库强国,因为中国智库存在一些问题,数量很多,重复的也很多,质量和影响力不高,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很少。不过,现在我国智库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格局越来越多元化,不仅仅是官方智库,2000年以后中国的民间智库也有非常显著的发展。我国的智库这些年越来越注重国际合作,从全球的发展视野来看待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表示,要加快中国智库的国际化步伐,他建议,我国智库应更多地设置和主导一些全球性的议程,如达沃斯论坛等;要影响国际舆论,广交国际朋友,在国际上为中国发声。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