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迈向高峰 文艺繁花开青海

19.12.2016  10:36

  近两年,我省文艺界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深入生活汲取创作营养,创作文艺精品,推出了更多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如今,青海少数民族作家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的数量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原创微电影成为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黑马”.……在其他的文艺领域,同样有着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摆脱“小众”标签文艺作品扎根泥土

  当下,在青海文艺界“接地气”这个词最为流行,这是一种理念,更是文艺家的行动。摄影家走进自然,作品获得国际摄影“荷赛奖”。文学家用“土里刨食”的办法记录和描写了最真实的青海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几年我省文艺作品的转变就是从“抽象”到“越来越被看懂”的过程,很多作品得到了市场和观众认可。

  逢年过节,农村的节日氛围要比城市浓厚得多。“送欢乐下基层一”“三下乡”等文艺家志愿服务活动,更是为乡村增添了几分热闹。艺术家们走进全省乡村牧区,为群众写对联、拍全家福、慰问演出,不仅把文化送到基层,文艺工作者也在社会实践中汲取了创作营养。

  在省美术馆美术展厅内,我们能看到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人物、风景、山水,也有记录城市变迁的。这些作品,就是艺术家奔走于城乡之间,在一笔一笔勾勒和描画中,所呈现的艺术的青海。

  省文化馆编剧鲁占奎创作的歌词《白帐篷》就是在青海湖采风过程中收获的灵感,他说,“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里指出的,文艺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使我增长了见识,也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作品连获大奖青海作家也是实力派

  与文化大省相比,我省优秀文化作品的数量少了一些,但文艺作品的质量在不断提升。文艺工作者挖掘青海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深读今日青海的时代风貌,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连获大奖。

  在文学方面,省作协几年来着力打造的《玉昆仑》《青海青》《野牦牛》等丛书,全面显示了青海文学的生态和状态。著名作家王文泸的散文随笔集《站在高原能看多远》《在季风中逆行》,是青海文学的重要收获;龙仁青、万玛才旦、江洋才让等作家的小说,已经引起文坛注意;马钧、耿占坤、李万华等作家的散文随笔,笔力沉厚生动,风格渐具;昌耀之后,青海诗人成梯队状出现于诗坛,马丁,肖黛、杨廷成、马海轶、郭建强、马非、曹有云、衣郎、曹谁等佳作迭出;纪实文学《湟鱼》、报告文学《光明玉树》《浩瀚追梦》,直接书写青海生动现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日益兴盛,青海籍藏族作家德本加、久美多杰斩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江洋才让的长篇小说进入“茅盾文学奖”前四十名,诗人郭建强荣获《人民文学》2015年度诗歌奖。

  徽电影近年来蹿红整个网络,青海元素也开始呈现在国际舞台上。《丹噶尔奇缘》《天葬师》在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上脱颖而出,使青海民族文化吸引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关注,网友纷纷评论电影“有文化有内涵”。

  同时,文艺家们在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杂技、曲艺、文艺评论等各方面都晒出实力。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我省15件优秀作品入展,实现了青海美术作品参加全国美术大展的历史性突破。

   培养潜力股文艺朋友圈越来越大

  对于任何行业来说,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创新。近年来,省文联、省作协着重打造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以开放聚人才,在培养本地优秀人才的同时,从国外引进美术高端人才。

  “在文化艺术香火绵延的道路上,老艺术家是珍宝,年轻艺术家是希望。”省文联党组成员巡视员张民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今天的文艺界,一项项政策纷纷落地,文艺事业发展的大环境越来越好,文艺家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文艺家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大,担子越来越重。实现文艺的繁荣发展,所有的文艺家都应该扑下身子,带着感情创作有温度有思想的作品。

  回顾近两年的文艺创作实践,张民颇感欣慰,他说:“我省文艺界将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行动指南,不管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电影《军旗向北》《智战通天河》《瀚海情缘》等重点文艺作品中,艺术家们多次深入故事发生地,用心去感受当地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这些作品中也都汇聚着我省老中青三代的心血、智慧与创意。(吴梦婷)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