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中秋”情相似
中秋佳节,月儿圆,人团圆。月圆人团圆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美好心愿,在偌大的城市里,千千万万离家的游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家过节,在别人阖家团圆之际,游子们却只能独自望着月亮,默默思念着远在千里外的亲人。农民工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团圆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了他们身边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过中秋。
德令哈市海西州人民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及全科医生临川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是我州一项在建的民生工程。在工地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在脚手架上、楼层间穿梭。万学财是这个工程的一名框架柱放线员,今年50岁,来自四川绵阳。不到20岁就外出打工,在建设工地一干就是30多年。三年前独自一人和老乡来到德令哈,和许多外出务工的工友们一样,每到节假日回不了家是常事。万师傅说,和外地季节不一样,这里工期短,施工进度要加快,这个中秋就只能和工友们一起过了,好在现在通讯发达,打电话回家说一声“中秋快乐”就行。
四川籍务工人员万学财说:“孩子给他发个短信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身体都好,一般从三月份就到冬天停工才回家,中途不回去。万师傅说,虽然过节回不了家,但是他有木工放线的绝活,一把尺子、一支铅笔,一个墨盒就是他赚钱的法宝。能把工程干好,多赚些钱,虽然中秋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但只要家人过得好些,苦点累点也值了。说起他的看家本领,万师傅打开了话匣子。放线误差按国家标准柱线不能超出5毫米,那是国家标准,我们一般没超出3毫米,放线这个工作是在建筑行业第一步工作,第一步要进益求精,从下面不管是高层也好底层也好,它从下面一直到上面主要是放线,才能交出一个精品工程”。
在这个建设工地,90%以上的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四川的务工人员居多。今年40岁出头的詹刚强两口子来自四川德阳,结婚20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女儿现在在成都读大三,三年前和老乡一起来到德令哈市打工,今年7月在这个建筑工地两口子做制模、拆板工作。拆板是一项苦活累活,爬上爬下的,丈夫拆板,媳妇则在旁边把拆下来的板子整理好。中午下班,詹师傅两口子骑着摩托车回到在甘南村租的小房子,一些简单的家具和生活必需品,饭桌上摆放的水果、月饼让这个简陋的小屋有了一些节日喜庆的气氛。,妻子忙着做饭,詹师傅就给远在成都的女儿打起了电话。学习怎么样,生活上怎么样,虽然远隔千里,话语间流露出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和节日的问候和祝福。打完电话,詹师傅的妻子也接过电话,嘘寒问暖,浓浓的亲情都挂在了脸上。中秋打算在这里过,孩子在家里跟她说了读书没时间,我们在这过中秋节打电话聊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现在打工,想回去又走不了,现在干的活你要走,来了就没活干,在这里买点月饼、水果,跟在家里一样。
和詹师傅一样,在这个城市,今年还有许多外出务工的游子们将在这个城市度过他们的中秋佳节,在外打拼,风吹日晒他们从不怕辛苦,再大的苦也能自己扛。因为不愿意让亲人担心,因为知道,不管身在何处,家里还有最爱的人在等着自己回家。想说的话很多,太多的想念太多的牵挂,千言万语在喉,最后却只化作一句,“中秋,我在他乡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