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屋檐下 代养代养:代的是心 养的是情
青海新闻网讯 “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没有彼此照料的义务,这样的善举却代代相传……”兴海县河卡镇副镇长索南措说。
实际上,早在我省开展代养服务之前,在省内许多农牧区,就已经有了民间自发的“敬老模式”:一家人领养一名或一对周边生活困难、无儿女照料的老人,把他们当成自家人一样,一起生活,甚至为老人送终。如今,有了代养服务政策,农牧区困难老人就有了更坚实的依靠,政府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金,也能为一些早在政策出台之前就敬老、助老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一举多得。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12月21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河卡镇,红旗村,知德社。
隆冬的草原,在湛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静。一阵风吹来,几根枯草吹落在玻璃封闭房的顶面,然后又被吹走。玻璃房内,午后的阳光照进来,暖意融融,正是小憩的好时光。
在农牧区的庄廓里,玻璃封闭房就是大阳台,天气好的时候老人和孩子们喜欢在这里休闲娱乐。对于三科、纲杰这对年近七旬的藏族老夫妻而言,坐在玻璃房的沙发上晒晒太阳、喝着奶茶听收音机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两位老人在“自己家”已经住了快两年,生活起居一切如意。这个“家”,实际上,是“儿子”周才加的家。之所以这些称谓都打了双引号,是因为三科、纲杰夫妇并非周才加的父母,而是基本没有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
“周才加把我们接过来养老,对我们就像亲生父母一样照顾,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心里的感激无法表达。”老人说完后,一旁的索南措帮着翻译。两位老人言语不多,但提及此事,一直竖着大拇指,眼眶湿润。
“三科、纲杰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以前住在离周才加家好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前两年纲杰老人因为高血压并发症瘫痪后,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我们多次走访,劝老人们到敬老院颐养天年。但是2013年底一次入户时,我们发现老人家空空荡荡,不知去向。找遍四周,才知道是周才加一家人把老两口接走一起生活好几天了,帮忙照顾他们。”索南措回忆当时的情景,依旧满是感动。
【“父母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我们兄弟六个,自家的父母完全可以轮流照顾。再说,把姑姑、姑父接过来,也就是多了两双筷子,不怕麻烦。”朴实的周才加不善言辞,称三科夫妇为姑父母,家里所有人都跟着这么叫,外人很难看出他们不是一家人。
也是为了让老两口多晒太阳,家里把阳光最好的一间房腾出来让他们住。女主人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敞亮。有过照顾自家老人的经验,周才加夫妻对老人们的需求很了解,知冷知热的,一点也不比亲生儿女差。
“今年8月起,我省推行代养服务,每位符合政策的老人都有政府补贴的资金。全托老人每人每月800元,日托老人500元。像三科夫妇,就直接把这笔钱和他们的五保供养金一起交到代养人周才加手里,放心地由这个‘儿子’全权支配。”兴海县民政局干事卓玛措说。
对于父母代养老人,周才加的三个儿子都大力支持。“有时候我爸要去三十公里外的镇上给姑奶奶买药,回来还叮嘱我们要按时给他们吃药,不能用茶吃,一定要用开水。”周才加的二儿子多杰东周说。“父母就是我们的榜样,以后我们也会这样照顾我们的父母,让老人们好好生活。”
在我省开展农牧区困难老人代养服务工作时,作为试点之一的兴海县目前已有130位老人享受家庭式的全托服务,52名老人享受日托服务。这样的代养老人服务,不仅为特困老人提供了生活居住、日间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而且减轻了代养人的经济负担,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的作用逐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