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发言摘登

14.10.2017  15:13

编者按

10月9日,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按照会议安排,泽库县、大通县、西部矿业集团分别就草地生态畜牧业、边麻沟“花海”、茶卡盐湖景区转型发展进行发言,其内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有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现将发言内容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泽库县——走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黄南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泽库县被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试点县,1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被列为全省试点社。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落实“四个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泽库实际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泽库县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具体措施,采取谁先整合、谁先发展、集中建设、股份合作的方式,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资金保障,推进草地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以“生态立县、有机富民强县”为目标,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为主线,园区建设为平台,半舍饲养殖为抓手,合作社经营为支点,建设新型生态牧场,进行良种繁育,狠抓饲草产业,实施定居工程,落实草原奖补,以草定畜,并把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精准扶贫第一产业;通过“政府+园区+合作社+龙头企业+牧户”模式,加工有机食品、中藏药材、水资源等特色产品,建设万亩有机饲草基地,建成4个饲草料配送中心,年配送青干草及草颗粒1.1万吨。同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打造以“拉格日”模式为样板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经过实践探索、调整完善、巩固提升,泽库县基本形成了以牲畜和草地折价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牛羊统一销售、用工按劳取酬、收益按股分配为主要特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拉格日”模式。

“拉格日”模式的主要做法:一是牲畜和草地折价入股。以牲畜和草地折价入股组建合作社,全村牧户入社率达到98.8%,牲畜及草场入股率分别为98.1%、95.8%,合计股数48324股,总股金达2416.2万元。二是牲畜分群饲养。淘汰土种畜,统一经营种畜群、母畜群、牛犊羔羊群,对牲畜以年龄、性别、等级分类,统一管理,分群饲养。三是草地划区轮牧。圈舍补饲,实现了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科学养殖。四是社员分工分业。拉格日合作社有劳动力341名,从事合作社集中生产的有121人,解放出来的220名富余劳动力,通过合作社统一组织,转入二三产业。五是牛羊统一销售。过去牲畜分散经营,三年出栏,现在实行规模化经营,一年四季集中有序出栏,大幅提高了经济效益。六是用工按劳取酬。组成20个牦牛和8个藏羊饲养小组,每个小组配备牦牛饲养员及挤奶员3名或藏羊饲养员1名,每月人均基本工资1500元,另外发放绩效工资。七是按股分配收益。去年合作社创收948.5万元,人均收入达12448元。“拉格日”模式初步形成了生态、生产、生活协调联动的良好局面;转变了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要素利用方式、农牧民收入方式、生态保护方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牧业变产业。

泽库县取得的主要成效: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全县合作经济组织达206家,合作社入社人口5.7万人,入社率达85.6%;牲畜及草场整合率分别达80.3%、82.5%;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全县10家试点社将牦牛及藏羊按类别进行了分群,把草场划分为夏秋、冬春季轮牧草场,劳动力从传统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全县19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施藏羊、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技术,实现了藏羊2年3胎及牦牛1年1胎,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良种率从6%提高到70%,母畜比例由45%上升到65%;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976.14元,同比增长9.79%。全县10家试点合作社人均纯收入平均达8356元,同比增长33%。拉格日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人均收入达12448元,同比增长42.3%;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去年,全县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比上年提高11%,天然草原可食牧草平均产量达每亩249.7公斤。

下一步,泽库县将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加快“四个转变”,着力补齐在项目资金投入、园区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开发等方面的短板,坚定不移地走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子,努力实现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大通县朔北乡边麻沟村——践行“四个转变”,打造像花儿一样的幸福生活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距西宁城区51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长期以来,边麻沟村群众基本靠天吃饭,经济收入较低,增收致富是当地群众的梦想。近几年来,在省委的正确指引和西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边麻沟村坚持以“四个转变”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打造边麻沟村“花海”景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绿色转型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新路子。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0925元,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深化“转”的思想,夯实转型发展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村两委深刻认识到,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才能带领群众走出当前困境,走上全面小康之路。村“两委”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如何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上动脑筋、想办法、作文章。经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形成了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打响特色旅游品牌为主要路径,带动群众多渠道、多方式增收致富的发展思路。2014年,村优秀共产党员、致富能手李培东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两委”成员前往四川、云南等地学习考察乡村生态旅游致富经验,并对村内各种资源可能带来的效益深入探讨和研究,同时发动党员走访入户,与群众交流思想,最终决定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荒坡土地,全力打造“花海”旅游品牌,进而以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旅游业带动运输、住宿、餐饮、购物等行业的快速兴起。

注重“转”的方式,明晰转型发展的方法路径

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三项试点改革的契合点,明晰改革转型发展方法路径。认真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转106户40公顷村民土地用于“花海”景区建设,既解决了建设用地问题,又化解了该片耕地因自然灾害导致长年歉收问题;创新资金使用模式,将累计争取到的700余万元各级各类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到每位村民头上,让村民真正成为景区的“主人”,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保障了项目资金的长期收益;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村级股份合作组织中253.3公顷林地以入股方式流转到大众生态农业观光合作社中,有效解决了村林业经营主体无场地、林权持有者增收难的问题。

找准“转”的抓手,提升转型发展的质量效益

边麻沟村地处半脑山地区,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天然的度假胜地,尤其适合徒步和自驾游等户外体验。该村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去年,“花海”景区种植福禄考、薰衣草等花卉30余种,完成景区道路两边绿化2400米,建成观景台3座、中心花坛两个、休憩长廊、仿古景区山门等配套景观。当年景区游客量达到30万人(次),门票收入140余万元,村民农家乐收入300余万元,全村年人均收入增长近2000多元,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今年,边麻沟村抓住东西部协作契机,请南京市江宁区对以边麻沟和东至沟村为核心的窎沟片区10个村进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规划设计,目前正在实施污水管网、休闲木屋、弱电改造、墙体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施景区游客中心、餐饮一条街、休闲木屋、游乐场项目建设,景区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截至9月底,景区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00万元,拉动该村发展农家乐50家、家庭宾馆10家、周边村自驾游8家,带动窎沟片区10个村贫困户225户756人稳定增收。

一个团结和睦、快速发展、和谐美丽的村庄正在迈步向我们走来。

西部矿业集团——国企转型升级的“茶卡盐湖旅游模式”

西部矿业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改革决策部署,通过以盐湖旅游资源开发拓展新产业,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落到实处,着力发挥国有企业的担当和责任,全面推进茶卡盐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增长”,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全省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树立了榜样。

以转型发展开启茶卡盐湖旅游

2015年下半年,西部矿业集团抓住建设旅游名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会同海西州对茶卡盐湖旅游开发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确定了打造“茶卡盐湖—天空之镜”的发展思路。去年3月31日,西部矿业集团牵头成立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完善景区功能、改善旅游交通、提升环境品质、丰富旅游产品、保护资源环境五大发展战略,先后投资4亿元分步推进景区全面升级。

茶卡盐湖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向全国推广“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旅游品牌,短时间内成为全国“网红”景区。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方向开展宣传推广,不断提升茶卡盐湖景区的影响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60余名职工经培训后成功转型为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与高校合作培养,储备旅游人才。通过采用“旅游+互联网”、“旅游+工业”等形式,促进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有机结合、融合发展。

华丽转身后的旅游发展奇迹

茶卡盐湖在景区开发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盐湖的自然资源,推动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景区绿化工作,规划绿化面积、湿地等30多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苗木250多万株。同时,在旅游开发中注重与特色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深度融合,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景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去年接待游客195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50%。今年,截至10月7日,接待旅游人数27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38.4%。去年茶卡盐湖景区成功晋级为国家“4A”级景区,在国家旅游局首届黄金周旅游“红黑榜”中被评为秩序最好的景区,公司获得“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开发的特色热敷盐产品荣获全省旅游纪念品银奖。

茶卡盐湖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带动了茶卡镇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目前茶卡镇市场主体达到558户,其中2015年以来新增330户,全镇围绕旅游从业商户占到80%。茶卡盐湖景区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人,间接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茶卡镇也先后获得“国家特色小镇”、“中国最具文化价值特色小镇”及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三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旅游发展成为企业转型典范

茶卡盐湖景区的快速发展,既是西部矿业集团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拓展的成功案例,也为海西州旅游资源开发作出了积极探索。通过景区开发,茶卡盐湖昔日以单一食盐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产区旧貌换新颜,基本建立起多品种、精细化、高品质的盐产品产业链,实现了盐产品食用、医疗、保健等多功能综合开发新格局;打造了旅游、商贸、住宿、餐饮、物流等配套产业集群,形成了游购娱、吃住行、科研考察、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树立了榜样。

在今后的发展中,茶卡盐湖景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四个转变”,发展始终坚持保护自然景观,挖掘盐业文化,丰富旅游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功能品质,改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优做大盐湖旅游文化品牌,力争2020年前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我省企业转型发展作出示范,为探索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贡献力量。

茶卡盐湖景区游客突破250万人次
  青海新闻网讯 截至10月31日,Qhnews.Com
2017年茶卡盐湖景区游客突破276万人次
  青海新闻网讯 随着大美青海旅游的升温,Qhnews.Com
聚焦攻坚战:旅游扶贫,让青海乡村“旺”起来
  近年来,青海省旅游业增长迅速,人民政府
茶卡盐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启动
  青海新闻网讯 海西州将有国家5A旅游景区了。Qhnews.Com
黄金周青海美景赚了25亿元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湖、茶卡盐湖、循化绿色家园、互助土族故土园,这个黄金周,青海各大景点游客爆满。在国庆、中秋假期8天时间,全省共接待游客236.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