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画笔绘就“三农三牧”新图景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省农牧业农牧区工作按照“131”总体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和“三区一带”发展布局,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三化方向”,落实“五个坚持”,打造“四个百亿元产业”,抓好“五大工程”,切实拉长农牧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牧区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
投资13亿元———“刷出”美丽家园新面容
目标: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力争投资13亿元,着重强化“五大板块”生态保护,统筹实施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大生态工程,启动柴达木河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全面推进草原、森林、湿地生态补奖与绩效挂钩机制。加强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
怎么做?
1.进一步加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植被和湿地恢复取得明显成效。
2.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约和循环农牧业技术。
3.持续实施三北五期、天然林保护、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等工程。
4.积极完善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分工任务。加快推进西宁、海东南北山绿化。加快西宁、玉树等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步伐,努力打造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投入70亿元———建设水利重大民生工程
目标:
把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强化农牧业基础的重中之重,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重大水利、民生水利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力争投入70亿元,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启动实施一批蓄水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着力解决工程性、结构性缺水问题。
怎么做?
1.扎实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全面建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一期工程,发挥工程效益。大力推进黄河干流防洪、蓄积峡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沿岸四个水库灌区和马什格羊、哇沿水库等重点水源项目。开工建设西纳川、浪加等中小型水库。
2.抓好民生水利工程。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快实施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新增高校节水灌溉面积80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确保完成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第一阶段建设任务。
3.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进湟水北干渠二期、西干渠、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前期,争取年内获批开建。加快推进“引楚济柴”“三滩”引水、湟水南岸水利扶贫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立项建设。
走好精准路———打赢脱贫攻坚战头一仗
目标:
脱贫攻坚战已经吹响了“冲锋号”,各级都立下了“军令状”,接下来我省将紧紧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1+17”精准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确保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怎么做?
1.抓好着力点。紧盯“1+17”方案落地,认真实施“八个一批”专项行动。400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扎实推进易地搬迁工程,年内搬迁安置贫困群众2万户、7.8万人。
2.抓好牵引点。要有效实施好10个县扶贫产业园项目,在65个乡村开展旅游扶贫,实施光伏扶贫150兆瓦。积极推进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良性运行,整合引导各类资金不少于100亿元。设立50万元的互助资金,实现贫困村互助资金全覆盖。
3.抓好合力点。扎实推进9个行业扶贫规划,着力提升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省直机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推进干部驻村联户帮建工作,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多措并举谋出路———提高农牧民收入
目标:
让农牧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是老百姓最大的梦想,而检验农村牧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不断完善农牧民收入增加支持政策体系,挖掘增收新潜力,拓宽增收新渠道,努力保持农牧民增收“两个高于”的好势头。
怎么做?
1.通过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有机和品牌化农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营性收入。
2.不断培育壮大特色劳务品牌,完善劳务对接机制,提高工资性收入。
3.选择2000个合作社探索财政扶持资金和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试点,推动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等改革试点。扩大生态公益性岗位设置,提高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建立春油菜、马铃薯、饲草、渔业良种补贴方法,有效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4.健全农牧业产业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在西宁、海东、海南、海西等有条件的县开展产业融合发展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试点示范,让农牧民获得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牵住特色产业“牛鼻子” ———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
目标:
紧紧围绕“三区一带”战略,进一步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十大特色产业。
怎么做?
1.强化“菜篮子”。新建日光节能温室5000栋,改造旧棚2000栋,建设蔬菜标准园15个,力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公顷以上。扶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0家,冷水鱼网箱面积达1万平方米。
2.做强“生态畜牧业”。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提升改造为重点,在1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展建设试点,建设20个标准化有机牧场。
3.做大饲料产业。选择在6个县,开展草牧业发展试点,3个县开展粮改饲试点,建立优质牧草基地100万亩。加强饲草加工利用技术应用,切实提高玉米、燕麦、苜蓿等饲草加工转换率。
4.大力发展林产业。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继续打造诺木洪、德令哈、格尔木枸杞产业园。强化藏茶基地建设,推进树莓、核桃、大果樱桃等小杂果种植。依托国有林场林区打造5个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休闲基地。
培育新增长点———融合发展释放新动能
目标 :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谋划好新形势下的”三农三牧”发展,找准路径至关重要,运用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发展新动能。
怎么做?
1.建设40个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基本建成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云计算平台。
2.支持藜麦、玛卡等新品种的种植,积极开展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优品种引进推广,提升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
3.在200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推广藏羊牦牛高效养殖技术,草食畜舍标注话养殖技术。
4.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投资3000万元,加快农牧区物流总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对接工业品下乡和农畜产品进城通道,积极引入互联网加创新生产方式,培育农牧区电子商务。
5.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在集中打造10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休闲观光农牧业基地。
6.筹措资金3500万元,扶持鼓励开展品牌建设和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年内建设2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培育高原、有机、绿色、富硒等健康品牌。
瞄准改革发力点———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目标:
继续坚持“试点先行、有力有序、蹄疾步稳“的原则,深入推进农牧区改革,进一步激发农牧业发展内生动力。
怎么做?
1.全面推进国有林场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抓紧启动农垦改革。
2.将70%的省级支农资金核算切块下达,扩大支农资金切块下达试点范围,扩大地方方块支出。
3.在4个县开展土地规范化流转试点,在19个县(市、区行委)开展土的确权等级办证工作。启动草场承包经营确权登记试点,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4.注资1亿元,力争上半年建立省级农牧业信贷担保平台,进一步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孙海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