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为媒走阳光大道
冬日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宛如一幅展现高原牧场自然风光、静谧又安逸的画卷。徜徉在这片最美丽的草原上,改革与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欣喜和欢乐跃动成幸福的歌谣自远方响起。
“祁连山下好牧场,骏马奔腾牦牛壮,羊儿的毛似雪花亮。”春节期间,记者沿着积雪未消的祁连山麓,顺着千里冰封的黑河,去探寻歌声中的牧场,去感受祁连山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草原保护、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等方面可圈可点的喜人形势。
借势而起,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2018年,达玉合作社分红112.28万元、青阳沟合作社分红54万元、老日根合作社分红103万元……这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因为走出了一条牧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双赢的路子而在祁连县乃至全省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分红让牧民们喜笑颜开,分红让他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憧憬和干劲.
这得益于祁连县坚定不移走畜牧产业绿色化、生态化、现代化发展之路,立足于“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契机,相继实施建立了牛羊育肥基地、退化牧场草籽种植等有效管护措施,部分退化严重的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大转变,抢抓精准脱贫机遇借势壮大畜牧产业,全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得到了蓬勃发展。
“截至2018年,全县登记在册的合作社共有165个,实现分红能力的有30个,既有分红能力又经过司法公正的“股份制”有7个,入社牧户387户1419人,贫困户53户146人,整合草场3.63万公顷、牲畜36415只(头),入股资金3885万元,推进了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带动了更多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祁连县农林水利和科技局草地畜牧业办公室副主任刘学梅介绍。
牛羊草场通过入股合作社,实现了生产分工的细化,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打破了从前牧民们各自分散养殖方式;根据当地生态情况,对四季草场进行调整,对入股牲畜、草场进行整合和划分,让懂行的放牧员对入股的羊群进行管理,推进了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力度,草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今后,我们将加快对非股份制合作社的改造,同时,对于新成立的合作社给予政策支持和帮扶,努力让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为祁连的一张名片。”刘学梅说。
顺势而为,牧民变股民脱贫致富新途径
标准的养殖暖棚、配套的办公设备、干净整洁的饲草料储备库……走进默勒镇老日根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下称老日根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现代化的养殖设施,健壮的牦牛挤满了11个牛舍,这是他们留下来的种公牛和母牛。
老日根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2015年底进行了规范化建设股份制改造,合作社发展步入正轨。截至2018年底,入股社员32户174人,整合草场5587公顷,整合牲畜4725头只,入股总资产550.04万元。
“我们是祁连县最早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合作社之一,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实现分红,效益非常可观。”老日根合作社理事长晨云满脸笑意。
据晨云介绍首次分红是63.7万元,2017年是98.7万元,2018年达到了103万元。分红逐年增多也预示着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好。1月16日,老日根村的32户村民提前聚集到合作社门口,他们都是参加合作社分红的股民,平均每户分红3.4万余元,其中分红最多的拉木周,加上放牧的工资达到了10.2万元。
提起当初分红的场景,拉木周依然很激动,“我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入股了1440公顷草山和240只羊,还有放牧的工资,我们的日子一下子就变得好起来了,合作社真正好!”
老日根合作社作为老牌合作社,在自己发展致富的同时也不忘带动邻村群众致富。“2017和2018两年我们给才什土村的102人分红8.5万元,让更多的群众受益,也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合作社,一起发家致富。”晨云笑着说。
“下一步,我们打算进扩大养殖规模,吸收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合作社来;同时,也考虑跟电商合作,把我们的牛羊肉、酸奶、风干肉等产品销往外地,抢占更大的市场,把更多的红利分给贫困户。”晨云对合作社的发展充满信心。
乘势而上,走集约化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之路
乘势而上,要有新作为.在“老牌”合作社的持续带动影响下,一些新的合作社已经走上了舞台中央。
距离祁连县城90多公里的野牛沟乡大泉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
枯黄的燕麦草打成捆儿堆成了小山,远处有一大片黑牦牛在悠闲地吃着燕麦草根。“这是黑土滩地区治理后,合作社的233公顷土地种植燕麦,去年产草料600吨,主要用于牛羊的补饲工作。这群牦牛有550头,是去年我们收购的。”大泉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叶生福介绍。
“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0月,初期主要开展牲畜统一销售、羊毛竞拍等活动,现代化、集约化程度不强,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为了让合作社向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2017年底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叶生福说。
发展畜牧业必须坚持走“以草定畜”的生态路子,同时也必须坚持走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量为目的,这样的畜牧业合作社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作为一个完成股份制改造不久,走上发展正轨仅有一年时间的合作社,他们朝气蓬勃,底气很足。
2018年他们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利用良种补贴项目出售220头牦牛,每头牛价格4000元,实现收入88万元;引进公牛8头;股东垫资收购羊230只,收购牛140头。虽然起步晚,但是他们想把合作社尽快发展壮大的心劲儿一点也不小,有一副迎头追赶那些“老”合作社的架势。
“到2018年底合作社共有社员26户103人,带动全村精准扶贫户5户17人、边缘贫困户1户1人,共整合草场3347公顷;整合牛羊1115头(只),入股总资产达270.16万元,为我们合作社进一步正规化、科学化发展开了个好头,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实现首次分红,激励更多的群众加入其中。”叶生福指着正在吃草的牦牛群说。
“老”合作社老当益壮,“新”合作社蓄势待发。实践证明,在牧区只有积极发展规范化、股份制的合作社,扬长避短,让基层群众有体现智慧和才能的平台,才有可能真正落实“一优两高”战略的核心任务。(尹耀增 聂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