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5天,休假权焦虑如何纾解

11.12.2015  09:39

  两天半,怎么休假?这个问题可能会“困扰”越来越多的人。近日,河北、江西、重庆等地相继出台了意见,明确鼓励“周五下午加周末”的2.5天休假模式。消息即出,有人欢喜有人愁。

  欢喜,是因为明确规定了周末休假模式,“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周五下午开启短途旅行了”;愁,是因为规定仅仅是“鼓励”,前提要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可见,“2.5天休假模式”是一种鼓励性引导,并非强制性要求,需要因时因地来执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政策落实并非看上去那么美。

  其实,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休假旅游成为国人的一种刚需。从调整小长假到呼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从提议解放周末到明确“2.5天模式”,为了最大可能地满足休假需求,做的工作不可谓不多。带动旅游消费,缓解长假旅游交通压力,提高旅游休假自主性……从长期来看,这项政策的好处确实不少,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不过,正如有人所说,“一切假期没有法定都如同空谈”,不落实,再弹性的制度安排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如果2.5天休假模式迈出了保障公民休假权利的第一步,那么真正有效缓解大多数人的权利焦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中,有不少阻碍休假的因素,休与不休肯定不是这样一纸规定即可解决。有的单位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不会把“鼓励”当成“必办”;有的单位看似允许统筹安排周末,可干不完的工作、分不开的身也让休假“近在眼前,远在天边”;有的单位则积极响应,鼓励并保障这种休假机会。

  因此,“连正常周末都没法休,奈何再加半天”与“既然单位有保障,多休半天又何妨”,形成了鲜明对比。所谓“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让权利呈现出凸凹之像,待遇上的差距不免加重了休假权的焦虑,小短假有可能沦为纸面化,也可能变成福利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地方提倡“2.5天休假模式”虽值得称赞,但能不能被激活、是不是可执行、有没有真效果,都需要更明确的实施细则。当然,保障和落实好这一政策,也是回应休假平等的公众关切的重要一步。

  “世界是本书,不从旅行获得充足,而是为了心灵获得休息。”时间转动再快,世界不断发展,人总需要稍作停留,或回味或凝思或畅想。既然提倡2.5天,不妨再下力气让“鼓励”成真,让带薪休假变现,心灵休憩也就不再“行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