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2014经济亮点:在绿色、低碳的道路上推动转型升级
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偏重,这是青海工业结构的特点。显然,青海工业的提质增效,关键要看重工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循环经济为路径,我省形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东工业园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园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阶段,以循环经济作为我省工业转型的主攻方向,青海将在绿色、低碳的道路上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转型升级。
一、从被动的“让我转”到主动的“我要转”,位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柴旦工业园的青海五彩碱业有限公司如今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质降耗。
“柴达木盆地的资源优势无可比拟,但近两年纯碱价格低位徘徊,长途运输带来的高昂费用几乎抵消了企业所有的成本优势,要想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就要不断优化工艺指标,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副总经理张兆云说,废料其实是放错地方的原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资源再回收、再利用,就能降低能耗,放大企业成本优势。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发展循环经济,这是环境成本增大、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后企业的必然选择。
柴达木盆地是我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和重要的新兴工业地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和先导区。细细分析柴达木地区的矿产资源禀赋就不难发现,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在国内多属于短缺且储量并不巨大的资源。因此,建立循环经济型矿产资源开发模式,高效合理组合利用现有资源,是青海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当前,我省循环经济已由探索起步推进到科学发展阶段,并提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在此过程中,在现有循环经济产业链基础上,要通过存量优化来“强链”,通过增量调整来“建链”和“补链”。
针对铝行业产业结构偏粗偏短的实际,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加速铝产业基地建设,建立铝水直供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力争铝产能就地转化率不断提升。针对现有产业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招商引资,去年1月至11月,我省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中,循环经济类和新兴产业类项目占70.7%,硅材料及太阳能、盐湖化工、铝及铝加工、铅锌冶炼及综合利用、铜及铜加工、锂及锂电池、地毯绒纺、中藏药及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日趋完整。
中电投太阳能、阳光能源等晶硅切片项目开工,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光伏产业"哑铃形"结构;引进宝利华等战略投资者,优化了我省铝精深加工产品种类、提升了档次;6.8万吨多功能模锻压机进入调试阶段,将有效提升装备行业核心竞争力;喜玛拉雅、汇艺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藏毯产能达到1500万平米;泰丰先行二期建成,伟毅碳产业园高纯石墨项目建成投产,奥阳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开工建设,锂产业基地快速推进。
三、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形成中循环,社会形成大循环。这其中,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再上台阶的突破口。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的盐湖海纳公司通过实施"循环水冷却风机无电耗技改项目"、"废酸制备水泥用石膏项目"和"废水零排放"等项目,年节约电费331.6万元,年可实现废水利用92万吨,年减少废酸排放4.35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紫金矿业集团青海有限公司通过综合利用德尔尼铜矿尾矿,发展循环经济,生产出硫酸、高品质铁精粉等产品。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增加产值2亿元左右,为德尔尼铜矿每年少排放尾矿三成以上。去年,面对极其不利的市场环境,青海紫金矿业公司又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向技术创新要效益,开展"大规模磁铁矿掺烧工业化应用"技术改造的路子,从单纯的硫铁矿制酸工艺改为掺烧磁、硫铁矿生产铁精粉和硫酸,如此大规模的硫、磁铁矿掺烧工业化应用在国内同行业尚属首次。
去年,我省扎实推进工业"双百"工程、10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和50个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前三季度完成25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在高海拔条件下生产高容量化成箔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在地黄提取梓醇新方法、新型超高强高韧航空铝合金材料及其关键制备技术、全国首套碳酸二甲酯工业性试验等取得了技术突破。获得20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和6项科技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关键技术支撑。
按照《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的要求,2015年,我省工业循环经济比重将提高到80%,清洁可再生能源比重提升到40%,资源消耗显著降低,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1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5%和50%以上。同时,构建循环型农业、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改造现有工业技术。特别是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更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用科技的力量来打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难点节点,用创新和变革来拓展发展空间,合力稳步走出具有青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