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上新房 暖了心房

03.02.2018  09:04

  青海新闻网讯 张永梅家的院子里,新旧两栋房对比之下格外鲜明。一栋是砖墙带有阳光玻璃走廊的1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一栋是低矮破旧脏乱60平方米左右的土坯房。

  2月1日,记者来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下滩村张永梅家,新旧房子的对比无疑向我们诉说着这个村子的“前世今生”。

张永梅老人正在打扫新居卫生。

  “来屋里坐,这就是我的新家,旁边是以前的老房子。”听说记者前来采访,张永梅热情相迎。

  下滩村村委会主任李文林说,72岁的张永梅身有残疾,身体一直不好,儿子刘世明也是残疾人。两人仅靠0.8公顷地和国家每年给的低保金以及残疾人补助生活。

  在土坯房里生活了20多年的张永梅,回忆起过去的情景,皱起了眉头,“以前一下雨,地上就淌水,简直没地落脚,要上房去铺塑料雨布。”

  “冬天最暖和的时候,屋里气温也就有10摄氏度左右,坐在屋里穿棉袄都直打哆嗦。”张永梅说。

  村主任李文林紧接着说,张永梅和40岁的儿子住一起。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她拿到两万多元的补助。她的房子是在去年初建设,5月份已经入住了。

  白墙、米色瓷砖,花纹吊顶;大彩电,沙发,新衣柜;电灶、热水器等一应俱全。正值中午,阳光照进屋子,让人感觉暖洋洋的。

  “没有党和政府,我这辈子哪能住上这么宽敞明亮温暖的新房子。”张永梅满是感激之情。

  走进张永梅家现代化的厨房,她更是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用电灶做饭了,方便得很。

  以前我们都是烧柴禾,在大锅里做饭。说着张永梅老人拉着我们走进以前的土坯房,里面黑乎乎的,墙体是土墙,房子上面还露着排烟的大洞。厨房和睡觉的地方仅一墙之隔,而且墙上面还是互通的,有时候煤烟就往睡觉的地方跑。

  最让张永梅高兴的莫属一抬开关便有热水。以前洗澡都是接一盆水用毛巾擦擦洗洗,现在安装上了热水器,有了喷头,随时都有热水可用可洗。

  有了温暖的家,也开始更多盘算如何增收。

  张永梅说,有地种,村里还给我们发了牛崽、羊崽、鸡苗来养殖,日子真的是一点点变好了。

  住上了新房,暖了心房。但老百姓生活得好与坏还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该村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从长远发展谋划,下滩村将眼光放在“硬件”建设上,修路让村民们迈开新脚步、新生活。

  李文林说,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全是泥巴路,特别是下雨天,一步走三步滑,黄泥巴溅得全裤腿都是。现在呢,水泥路都通到了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相隔不远就有。

  你看,村里变好了,村民也更讲卫生了,家家户户门口的雪都扫干净了。

  现在,村民出行十分方便。“每到农历腊月二十左右开始,开回来的小轿车络绎不绝,在外辛苦打拼的下滩村人,走在老家平坦整洁的道路上,感觉扬眉吐气。”站在一旁的村民陈富仓说。

  记者能深切地感受到下滩村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听到农民议论最多的是“政府帮危房户建新房,完善基础设施,让文化活动进村了。”

  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难免会拖外出打拼的年轻人的后腿,“老有所养”已经解决,“老有所乐”正如火如荼。

  去年,该村新修建了老年之家文化广场,村民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大通县向化乡政府新农村办公室主任吴成仁说,每天一到傍晚,这里特别热闹,拉二胡的、跳藏舞的、打篮球的……大家都聚集在了这里。

在下滩村老年之家,人们正在休闲娱乐。摄影:邢曼玉   今年47岁的童慧英是幼儿园的老师,同时也是老年之家的舞蹈老师。

  她说:“现在生活好了,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跳舞也成了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了,现在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来跳一跳,再教教村里其他人跳跳。这也是为了让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老有所乐嘛。”

  吴成仁主任说,“自从有了这个老年之家,打牌的少了,吵架的少了,村里的老年人都喜欢来这里跳跳舞唱唱戏,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邻里关系,大家伙别提多高兴了! ”

  村民带着孩子在广场上玩耍,大人的欢声笑语,孩子的童声稚气,烘托出一个幸福和谐的新农村。新年新气象,新年新希望。现如今,下滩村在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生活福利也在不断提高,聊变化、说发展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