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梦在青藏高原云端绽放
▲雪山上的登山运动爱好者。新华社发
当格桑曲珍听到北京大学12名队员登顶珠峰的消息后,尽管她自己没有参加,但她会为每个登山者的成就而激动。北大队员登顶的15日也正值青海岗什卡首届高海拔世界滑雪登山大师赛落幕,来自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折巴乡的藏族姑娘格桑曲珍在千里外的青海拿下了滑雪登山短距离第四名。
从被誉为青藏高原“盛夏滑雪乐园”的岗什卡雪峰到世界屋脊珠穆朗玛,不断有挑战者将拼搏、善意、智慧与力量带到了离天最近的地方。这个初夏,他们的登山梦、滑雪梦在青藏高原云端绽放。
云端不仅是梦想和诗意,也有艰险与荆棘
格桑曲珍从小就喜欢爬山,13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揭幕的青海岗什卡首届高海拔世界滑雪登山大师赛吸引了她。“在这里,感觉就像在家乡滑雪,当我踏着滑雪板从空中飞下,就像来自雪域的冰雪女王。”
高原的空旷与圣洁就像为户外挑战者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和格桑曲珍同来参赛的梁启帆只有14岁,是此次滑雪登山大师赛山东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15日的垂直竞赛中他获得第10名。
“对今天的比赛结果不是很满意,以后会强化高海拔训练。”梁启帆低下头,语气低沉。问及为何痴迷滑雪登山这项运动,他话锋一转,指着对面的雪山,有些激动。“从雪峰上滑下来,灵魂都会在这片白雪中净化。”
25岁的西安小伙党鹿鹿有个绿色梦,他是此次大师赛的后勤保障团队成员。在他看来,一场赛事的成功不仅关乎比赛过程和结果,也关乎环境保护。
青海省海北州副州长刘宝春告诉记者,在开发岗什卡雪峰方面,他们一直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目前在岗什卡核心区禁止人为开发活动,“通过这样的体育活动,我们更要将绿色环保的种子种在每一个人心里。”刘宝春说。
梦想的颜色并非全都艳丽,一路上也有荆棘与坎坷。高海拔、稀薄的空气以及雪崩等重大山难不断挑战着高原探险者。
次仁多吉是西藏登山学校第九批学员,现为西藏雅拉香波探险服务有限公司登山向导。他们的公司为在西藏境内攀登珠峰、卓奥友峰等高海拔山峰的爱好者提供向导和后勤保障服务。
次仁多吉来自西藏定日县协格尔镇,“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太难受了。”说起这话时,他的眉毛都微微拧在了一起,“不光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老登山队员到了那里,没有不产生高原反应的,那里气候很怪。”
还有些挑战者为了登珠峰甚至失去了生命。如今,珠峰大本营安放着“山友之家”的雕塑,该雕塑用藏汉英三种文字写着“纪念长眠于珠峰的登山者”。
“云端里的体育产业”助力高原旅游发展和扶贫
行走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岗什卡雪山中,很少看到动物的身影,但总能与马不期而遇。居住在岗什卡雪山下的张发德也要上山,但他不是登山者,而是一名马队驮夫。
为了让马保持队形一致,他用绳子将后面的马系在前面马的尾巴上。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岗什卡雪山上留下一串串脚印,或深或浅,一直绵延向山巅……
在张发德家乡所在的门源县青石嘴镇,像他一样的农民还有很多。每年赛事期间,他们承担起运送物资的任务,一个来回能挣400元。很多农民还在附近开了农家乐,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生意红火。如今,以岗什卡雪山为辐射,门源正在着力打造青石嘴特色体育小镇。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勇峰说,岗什卡雪山满足相当部分极限运动爱好者的需求,本身也在做供给侧改革。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扎西宗乡是距离珠穆朗玛峰最近的一个乡。依托珠峰资源,索朗端稳“旅游饭”。46岁的藏族妇女索朗是扎西宗乡巴松村人。从她家窗口望出去,珠穆朗玛峰的英姿清晰可见。她经营的家庭旅馆门口的招牌上写着:“珠峰日出、日落都能看见”,这也为她家生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索朗家的家庭旅馆开业于2007年,在这以前,经常有游客或徒步者前来询问是否能住宿,这让她有了开旅馆的想法。2008年,由于客房供不应求,她将旅馆搬到了街对面,新修了两层小楼,可同时接待40多人住宿。
“4月到10月是旺季,年底珠峰游客大本营不开业的时候,生意也特别好。”索朗说,2017年她的旅馆赚了20多万元。
该乡党委副书记达娃介绍,全乡30个行政村围绕珠峰形成了一套收益分配机制。在登山和旅游季,30个行政村共同商议,一些牧业村负责为登山队提供牦牛队运输,另一些村获准在游客帐篷营地开帐篷旅馆。
如今,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年均接待游客12万人左右。
云端的体育梦向更远地方延伸
32岁的次仁旦达是西藏登山队运动员。出生在珠峰脚下定日县协格尔镇的他,从小就有登山的渴望。课本中1975年再登珠峰九勇士的事迹,是儿时的他最喜欢读的故事之一。“我那时觉得,能攀珠峰的人都是英雄。”
直到2002年,还在读初中的次仁旦达进入了西藏登山学校,这是全世界仅有的两所专门培养专业高山向导的登山学校之一,招收的学生主要来自珠峰脚下的定日、聂拉木等县。这些孩子从大山中走出,再带着专业登山技能走回大山,成为中国登山运动和高山向导行业的中坚力量。
次仁旦达也走上了这条路。从学校毕业后,他成为专业的登山向导,之后又入选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高山摄像组,与作为火炬手的姐姐次仁旺姆一同登上了世界最高峰。那一次登顶,他落泪了。
“没有登山,没有西藏登山学校,没有这个时代,就没有我的现在和未来。”次仁旦达深情地说。从山脚下的孩子,到走遍世界的新一代登山人,次仁旦达认为,是登山塑造了他的整个人生。
改革开放40年来,开放的中国多次以山峰的名义将世界各地的登山滑雪爱好者汇聚于此。珠峰脚下,岗什卡之巅,中国登山人倡导各国登山者发扬友爱互助精神,使登山大本营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地球村。来自世界的体育追梦者们不断用合作、用体育的魅力打破坚冰,在多样化基础上寻求共性。
青海省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卫东说:“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比赛带动青藏高原冰雪运动和产业发展,深厚的冰雪文化才是我们永久的财富。”
高峻的山峰也许还有其象征意义,每个人的心中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岗什卡和珠穆朗玛,青海的藏族登山向导旦正才郎说:“我从来不敢用‘征服’二字来形容自己走过的高山。经历的事多了,和大山互动多了,我只能对面前的高原与雪山更增添一份敬畏。”新华社西宁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