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神器”火了,家长们愁了
视 野
今年寒假,一款被称作“作业神器”的移动应用软件,在孩子们中间流传。只要手机下载安装这款软件,就可以把不会做的难题拍照上传,短时间内,就会有“学霸”或“老师”帮忙解答。这些“作业神器”火了,究竟是“喜”还是“忧”?是“帮”孩子还是“害”孩子?家长们犯愁了!
不少家长认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讲,频繁使用手机本身就不能接受,更何况这极有可能纵容孩子们利用这些软件抄作业。有的老师认为,对于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这些软件可能会有帮助,但也容易造成一些学生一味追求做题效率而忽略了独立思考。
现状:多款“拍题神器”让人目不暇接
寒假期间,西宁市民王先生发现孩子做寒假作业时速度突然提高了很多。“以前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遇到难题更是抓耳挠腮,现在全部自己写出来。”王先生起初觉得是儿子的学习能力提高了。直到有一天,王先生看到儿子写作业时,频繁地拿着手机对着作业本拍照,就觉得很好奇,心想“这孩子在干什么?”但等他拿起手机一看才发现,原来儿子在用一款可以“自动解题”的手机软件。王先生的儿子告诉他,用该软件对着作业题目一拍就会出现答案,自己不会做得的题大部分都是用这个软件搜索答案的。
儿子的行为让王先生十分生气。“这样不就是抄答案、抄作业吗?还有这些答案是否正确,万一错了不是耽误孩子学习吗?”王先生认为,如此简单的获得答案,会让孩子学会偷懒,懒得把精力放在思考上,而不是真正钻研学习。
记者用手机百度搜索“作业神器”,各种解题软件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排名靠前的“问他作业”、“作业帮”、“问作业”等下载次数均已破万,而一款直接取名为“学霸君”的软件,下载数超3000万!“拍照解题,秒出答案”、“最快最准的解题工具”“、海量题库,学霸在线,秒杀各科作业难题”……这样的介绍令人怦然心动,更关键的是,除了个别软件,它们的下载与基本功能都统统不要钱!
家长犯愁:严防死守坚决杜绝
朱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初三,她也发现孩子最近写作业有些异常,用手机拍照搜题,朱女士出于好奇也在手机应用商店里输入“搜题”一词,七八种解题应用就映入眼帘。随后,她下载安装了排名最靠前、下载量最高的一款应用。打开电脑,找到一道初中数学题目,拍摄清楚后上传,等待大概十几秒后,题目的答案和解答过程就出来了。
“确实挺智能的,但我绝对不会让你用的。”了解了拍题软件的原理之后,朱女士坚定地告诉跃跃欲试的女儿“不能用”。“主要是担心孩子使用手机时间过长会导致视力下降,担心直接搜出答案后,孩子便不再动脑思考……”朱女士说。
发现这个情况后,朱女士就在家长微信群里向其他家长求助。结果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用这种方式写作业,家长们“虽然有顾虑但也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
朱女士认为,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制能力本身就比较弱,这种拍题目搜答案的软件更是容易让孩子“沦陷”,而家长也无法弄清楚孩子是单纯抄答案还是参考解题思路。这种软件看上去智能,节省了孩子的作业时间,但事实上远期来看对孩子并无好处。”朱女士说,如今她已经禁止女儿写作业期间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各种电子设备。
学生声音:使用搜题软件各有利弊
“这些搜题软件是从去年开始出现的,今年以来使用的人逐渐增多。”目前正在上高三的小灿说“好学生用来当工具书,差学生用来当答案书。”班里50个学生里基本上都下载了,有的还下载了好几个软件,一个搜不到题目就搜另外一个。
小灿说,自从开始使用拍题目搜答案类的软件,感觉“很有帮助”。进入高三后,原本数理化基础比较差的她就觉得有些吃力,很多作业无从下手。
“好多难题不会,又不能随时问老师,刚好发现有这样的软件,就下载了。”小灿说,以前遇到难题都忽略掉,成绩一直也上不去,现在通过这些软件,虽然很多解题思路也看不太懂,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启发。
小灿自己也承认,身边有些同学是拿这种软件抄作业的。据小灿介绍,身边的同学拿“学霸君”搜题软件完成平时的作业。由于用的太频繁,“学霸君”停止对她的搜题。还有的同学平时的作业看着都是对的,但一考试就一塌糊涂,这说明他们在用这些软件时没有思考,只是一味地抄答案,最终害的是自己。
据记者了解,其实使用这些搜题软件的不光有“后进生”,一些“学霸”也是这些应用软件的支持者。在他们看来,搜题软件可以节省自己的时间,有些题目虽然会做,但还可以找到“更优”的解法,对于理清思路、自主学习帮助很大。
老师说法:留作业时多留开放题目
城西区一所重点中学的刘老师表示,因为班上有学生使用,所以自己也专门去了解过这些软件应用。他说,其实,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在线课堂、在线问答已经被普遍应用。这类拍题目搜答案的应用软件有利有弊。好处就在于当学生真的遇到难题又没有别的求助渠道时,可以很快看到详细的答案解析,可以提高做题效率,也有助于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后求教的缺失,达到解决难题、辅助学习的效果,也会缓解老师的教学压力;弊端则在于容易让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减少了学生们思考的时间。“一些自主性不强,学习基础差的孩子很可能就不思考了直接抄答案”,这样一来就会恶性循环。
为了减少学生们因为使用这种搜题软件的时间,刘老师介绍,在平时留作业时,老师们会特意留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和学校自编的校本作业,这些题目在解题软件中无法找到答案。
同时,刘老师也会建议身边的家长,帮助孩子合理使用拍题软件,避免产生依赖,也避免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教育部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作业神器”
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认为,青少年使用各种搜题软件有利有弊,需要合理引导。作为教育部门也无法控制这种现象,我们只有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件事情,同时,在各学校倡导、开展有效校本作业的研究与探索。目前,西宁市好多学校都有自编的符合学生的校本作业,这无形中也减少了学生使用搜题软件来抄作业的现象。
总而言之,“作业神器”的流行,给教师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严肃课题:如何科学布置课余作业?在一位从教多年的教育人士看来,不要搞“题海战术”,以避免孩子们超负荷运转,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不要搞“标准答案”那一套,以避免孩子们为追求“标准答案”而四处寻求帮助;尽量布置一些探究性、研究性作业,而非书面的、印刷好的作业。没有了市场需求,“作业神器”就难以派上用场。(赵静)
校 园
别让培训班“绑架”了孩子的假期
目前,正值中小学生放寒假,记者发现,孩子们在暂时告别校园生活后又转身投入到各类培训班,门类齐全的课业培训俨然成为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据一部分受访家长表示,放假了家长们平时工作都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和辅导孩子,而孩子假期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与其这样还不如送他去上辅导班。还有一些家长给孩子报班是出于从众心理,学生家长许小慧说,自己给上五年级的儿子报了英语班和书法班,因为她觉得别人都报班自己不报,“心里会很不踏实,害怕孩子会因此与别人拉开差距。”
记者走访发现,西宁市区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种寒假培训班可谓琳琅满目。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内容:如积木拼装训练班、围棋象棋教学班、拼图益智游戏班等,一些可以培养孩子兴趣爱好、锻炼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课程,颇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一名家长表示,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意手工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可以缓解平时的学习压力。
据了解,语数外等课业辅导每课时收费百元左右,一对一辅导甚至翻倍。而钢琴、舞蹈、绘画等培训收费则相对较高。某钢琴培训班每课时就收费200-300元。初三、高三等毕业班的课程收费相对其他年级普遍偏高。学生家长徐女士告诉记者,这个寒假她给孩子报了英语和数学2个培训班,每科每课时收费100元,尽管觉得价格略贵,但市场普遍都是这个价格标准,因此没有办法感到很无奈。
“这样补习,经济上、精力上难道不觉得吃力吗?”面对记者的询问,徐女士一脸的无奈,“女儿9月份要升初三了,后面的学习任务肯定不轻,他们班里不少同学都在这个寒假里安排补课,我们本身数学就是弱项,不补的话怕跟不上。”
记者走访多家培训机构得知,寒暑假是培训市场的旺季。“期末成绩出来了,学生哪里差,哪里弱,哪里有短板都暴露出来了,正好趁着假期有针对性地补一补。”一家培训机构相关人士介绍说。
家长们给孩子报假期班的初衷都是为孩子好,但初二学生张萌却对父母的做法很是抵触。“本想假期好好放松一下,或者上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也行,现在全都泡汤了。”张萌说,由于期末成绩没考好,眼看就要上初三了,这让妈妈很是着急,假期便给她报了数学、物理两科补习班。虽然自己很不想去,但父母态度强硬,自己成绩也确实不理想,便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针对家长给孩子热报补习班的现象,师大附中校长张建国认为,应根据孩子本身的基础,从兴趣出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盲目地补习只是填鸭式教育的翻版形式,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急功近利,从长远看,并无益处。他建议家长多带孩子短途旅行或者锻炼身体,有利孩子身心全面发展。(赵静)
言 论
“一月不碰手机”有点因噎废食
1月22日放寒假那一天,8岁的赵伊湄被自己抽到的一道寒假作业难为哭了。作业题目是:如果没有移动设备。主要任务内容是:坚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打电子游戏,不碰手机和电脑,每天用阅读、运动、和同学互动来代替网游和上网。“妈妈,这道寒假作业我肯定完成不了!”赵伊湄愁眉苦脸地哭诉着。爸爸、妈妈看了,也觉得这题相当“棘手”,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几乎不可能的。(1月27日《重庆晨报》)
“世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在你面前,你却低头看手机”,这样的调侃,见证了“手机成瘾”的现实尴尬。
从本质上讲,“手机依赖症”不是一种单纯的交往障碍和心理疾病,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有手机,很多事情会变得很方便,如阅读、娱乐、交友、购物等等。但是,这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从而将我们的生活占得满满,容不得一点时间缝隙和思考空间,进入了所谓的“理性的樊笼”。
成人世界亦如此,自控能力不强的中小学生恐怕更是难以自拔。但在指责孩子“玩物丧志”的同时,我们成人也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是沉迷网络或是握着手机不放呢?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也绝非“洪水猛兽”。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中国约有网民数量6.88亿,且基本上“天天在网”,而中小学生同样是使用互联网(电脑、手机)的主体。假如想用“一月不碰手机”来克服孩子的“手机依赖症”,进而控制孩子的无休止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功效,用意虽好,但还是有点因噎废食。
笔者认为,在目前网络环境还没监管到位的情况下,要想遏制学生玩手机上瘾现象,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多些冷思考,多从教育本质找原因,比方说,我们的课堂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信息发达的今天,怎样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家长是否疏忽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父母能否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我认为,网络和智能手机本身没有对错之分,网络和智能手机不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世界,关键就在于老师和家长如何趋利避害,加强教育和引导。要让孩子懂得,网络和智能手机仅仅是个学习工具,而非痴迷其中的一个玩具,要教会孩子学会自理和控制使用网络和智能手机。这样,也许就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了。(祝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