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政策应助力民营企业更有获得感

07.03.2016  12:38

    【光明论•专家学者话两会】

   作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

  2016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同志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了联组讨论。习近平同志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使有关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习近平同志的讲话获得了参会企业家委员的一致认同,同时也为推进下一阶段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制定和落实提出了要求。供给侧改革的系列政策从研究、制定到落实、评估,都要让企业增强获得感。

   首先,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要避免单靠政府部门和少数专家“闭门造车”式的方式;要开门定政策,要增强政策制定的实际问题解决导向和企业用户体验导向。 这就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充分听取企业、行业协会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政策更加贴近需求、切中要害。可以分行业,由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代表性企业组成若干亲商小组,帮助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转变政策制定的导向和方式,也能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避免出现“雷人”政策出台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情况。

   其次,鼓励、支持和引导性的政策要动真格、讲效率。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体经济企业最迫切的需求之一,就是降低成本。因此,财税政策要动真格,不能扭扭捏捏,不能隔靴搔痒,要切实通过合理下调税率、有序调整税种结构、规范税收征管、推进和完善结构性税收减免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财税政策调整要充分认识到功能性财政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切实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益,财政实力才能可持续增长的道理。

  各项支持性政策也要讲效率,不能撒胡椒面,不能大水漫灌。一方面要用鼓励和引导性政策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紧缩的财税和信贷政策以及就业稳定基金等推进去产能工作,斩钉截铁的处置僵尸企业,实现优胜劣汰、新老交替。

   第三,要以“一抓到底”的态度和“解剖麻雀”的方式,解决政策落地难的问题。 “再好的政策落地难”是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政策落地难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存在政府部门的“蜂窝煤”现象,部门内部能“一竿子到底”,但部门间沟通协调困难,使得涉及多部门的政策在落地中互相钳制、互相扯皮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调整不同步,一些政策变化了,但与之相关的其他法规还没有调整,容易出现“大门开放,小门仍关闭”的现象。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公务员素质提高和服务理念的转变仍需进一步推进。

  上述障碍已经存在了比较长的时间了,不克服以上的障碍“空谈”只会继续“误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提供了一些经验。一是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比如将原先与市场监管相关的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质量技术监督局“三合一”,整合设立“市场监督管理局”,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支队伍执法的服务和监管新模式;二是解剖生物医药行业这只“麻雀”,深入调研和分析是哪些因素阻碍了自贸试验区政策在生物医药行业的落地,集体办公、现场办公,解决关键环节的“肠梗阻”,取得经验后再向其他行业复制和推广。

   第四,要形成鼓励做事和担当的氛围。 习近平同志以“亲”和“清”说明了新型政商关系,对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清”就是清白纯洁,不搞权钱交易。对于切实履行“亲”“清”关系,勇于改革、敢于担当的干部要保护和鼓励,要大力推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提出的“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全社会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风尚”。

   最后,政策落地还要有相应的评估机制来督促和完善。 制定各项供给侧改革政策,不但要出台具体内容,最好还要公布相应的路线图、任务分解表和进度时间表,以便于公众监督。可以学习借鉴营商环境良好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公开招标委托第三方对政策落地情况进行评估,同时指定一个政府部门牵头召集相关部门配合第三方评估,及时对评估报告进行研究,针对意见和建议督促整改。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时一事上中国经济发展会有波动,但长远看浩荡东风。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政策要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以增强企业的获得感来增强企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使得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继续“挽起袖子”一同努力,为实现“十三五”全面建设小康的任务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