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保卫绿色高原——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03.06.2015  21:36
核心提示:  新华网西宁6月3日电(记者骆晓飞、罗宇凡)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水资源量逐年增加,草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面积连续10年增加,达到15年来同期监测最大值……   湿地资源面

  新华网西宁6月3日电(记者骆晓飞、罗宇凡)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水资源量逐年增加,草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面积连续10年增加,达到15年来同期监测最大值……

  湿地资源面积居全国第一,藏羚羊、藏野驴、岩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三江源头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宁可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环境。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地处三江源头的生态重镇——青海,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中华水塔”生态环境稳步恢复,生态保护从应急式转向了常态化。

  立体保护绘就“大美青海

  碧水青草,鹤鸣蓝天。夏初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隆宝湿地自然保护区,犹如一幅风格清新的水彩画。

  “湿地变大了,湖泊多了,鸟也多了。”对保护区管理员文德江措来说,这里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不会逃脱他的眼睛,“十多年前,保护区只有20几只黑颈鹤,现在已经有200多只了。

  看着这里一年年发生变化,他不再觉得海拔4200多米的隆宝是“苦寒之地”。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总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的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而青海湖、祁连山湿地、森林和草原则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和生态功能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原因及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整体出现退化,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亦出现了生态危机。

  恢复和保护青海高原生态环境,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于青海而言,这更是一场输不起的“保卫战”。

  ——2005年,计划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

  ——2008年,总投资超过15亿元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启动;

  ——2014年,《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得批复,规划估算总投资达79亿元,其中青海境内34.68亿元。

  与此同时,为解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人手紧缺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由非政府组织发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协议保护”模式,开始在三江源地区试点。

  “青海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在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改革探索的力度没有滞后,运用国家政策、科技、人才、市场等多种形式作为支撑,一直在着力打造立体式生态保护体系。”青海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办主任李晓南说。

  5月21日公布的由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有关部门共同完成的《青海三江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一期)生态成效评估报告》显示,一期保护工程实施后,三江源草地面积净增加123.7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面积净增加279.85平方公里,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492.61平方公里。而最新卫星遥感监测资料显示,青海湖面积已经恢复到4389.31平方公里,达到15年来同期的最大值。

  12下一页 12下一页

我省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Qhnews.Com
我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7月14日至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