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省城的“命脉”

12.02.2015  10:21

   生态观察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就是省会西宁的饮用水之源。

  作为西宁最大的、也是惟一地表饮用水来源地,位于大通境内、达坂山深处的几个水源地承担了西宁市乃至海东市平安县70%以上饮用水的供应和保障任务,保护治理好该流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年来,为了努力保护和建设好西宁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营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好家园,大通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落实全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部署,牢固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政绩”的绿色政绩观,通过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气和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工作,生态环境得到日益改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衬出的达坂山北麓更显美丽容颜。

  一

  水是城市的生命,水源地则是为城市生存发展提供清洁、优质和充足水源的生态环境基础。

  “西宁市日供水量为30万吨,其中黑泉水库日供应量5万吨。将来,西宁市的日供水规模达到70万吨,成为全市群众的‘大水缸’,黑泉水库义不容辞。”西宁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张俊录如是说。

  去年,为保证黑泉水库的安全,杜绝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通过库区,相关部门投资570多万元修建了两个公安检查站,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库区周边寺塘村、俄博图村、孔家梁和巴彦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减少了农户生活污水、垃圾和牲畜粪便对库区水的危害。

  目前,西宁市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积极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加快国道569线的建设,今后,前往门源方向的车辆将从东峡镇经过,不再经过黑泉水库库区。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源人人有责”……走在水库附近,一块块保护水源的永久性宣传牌、公告牌随处可见。

  也正是因为多年的宣传、动员,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库区附近村民的共识。

  紧挨着黑泉水库的宝库乡寺塘村,每一个巷口都有一个塑钢垃圾桶,村口的空地上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铁质垃圾斗。根据县乡两级政府的规定,如今村里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要集中处理。大通县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张延安说,为了防止库区村民生活垃圾污染水源,在库区内的寺塘、孔家梁、山城、俄博图4个村子都设置了垃圾桶和垃圾斗,并对生活垃圾采取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置”的处理措施,诸多举措有效杜绝了村民将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或是直接倾倒在水源地的现象。据了解,未来两年,黑泉水库库区和西宁市第四、第六水源地附近的600多户村民将彻底实现集中搬迁。

  

  森林是绿色的宝库,同样也是涵养水源的宝库。大通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居全省之首。保护好这些森林资源,就等于保护好了成千上万眼清冽的甘泉。也就等于有效保证了西宁上百万市民的饮用水。

  于是,大通县认真做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保护好西宁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2014年,争取投资1.59亿元,实施各类林业项目19项。累计完成三北、天保等林业重点工程人工造林9.47万亩,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57万株。投资2621万元,治理水土流失19.15平方公里。以创建美丽县城为抓手,不断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投资540万元,完成了牦牛山周边绿化75亩,栽植海云杉、樟子松、油松、旱柳各类乔木2.36万余株,花灌木3.9万余墩;在八一路、多林路和老爷山4A景区等地段栽植丁香绿篱、丁香苗木等树木、花灌木7000多株。

  继续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努力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创建打造了宁大高速、宁张公路、兰新铁路大通段3条“森林通道”;桥头、东峡、朔北和宝库4个“森林乡镇”;朔北藏族乡药匠台村、边麻沟村,东峡镇康乐村,景阳镇甘树湾村,塔尔镇塔尔沟村等6个“森林村庄”;以及鹞子沟避暑山庄、青山乡土族风情园、朔北藏族龙泉山庄等5家“森林人家”。

  如今,一到春夏,宁张公路1.3万米的绿化风景线上,6400多株丁香、新疆杨、油松等树木郁郁葱葱、香花四溢。

  三

  2014年大通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1%,高于西宁市9.2个百分点;

  黑泉水库、北川河各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两个关键的数字背后,蕴涵着大通县肩扛责任、坚守底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所付出的艰辛和取得的成效。

  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农业面源等常规污染都是威胁水源地的重要因素。

  “水源地保护和突出污染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长期性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保护水源的持久战。让大通这个西宁市的水源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就必须要推进环境综合治理。”西宁市环境保护局专家告诉记者。

  ——投资4.7亿元,实施了11家企业26个减排项目,元朔水泥20万吨生产线实现关停,拆除粘土砖厂8家,整治各类砂石加工企业43家,县城天然气覆盖范围内“煤改气”治理工作全面完成。

  ——有效控制二次扬尘污染,成立了综合执法工作组,在宁张公路植物园门口路段定点设卡,对途经车辆进行24小时检查,有效遏制了运输车辆超高、超载、超速行驶和遮盖不严产生的道路二次污染。对宁张公路24公里至42公里、桥头镇黎明路、县城建成区和重点企业厂区等每天适时进行洒水降尘。

  ——投资6亿元,重点实施电解铝、水泥厂、火电厂等企业技改项目。其中,青海水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2台回转窑烟气脱硝项目已投入试运行。青海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堆煤场防风抑尘网建设项目基础已完工。青海一化公司从原来每小时排放工业废水1200吨到现在已经成为长期稳定达标排放企业。

  ——投资1080万元,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封堵排污口,生活污水收集率逐渐增加,污水处理实现提标扩容。目前,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1%,污水日处理能力从原来的1.5万吨提高到了2.6万吨。日3万吨“尾水”在3家火电厂通过“中水回用”循环利用,极大地减少了排污量。

  水源地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只有把握好命脉,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大通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必须把生态建设作为第一责任,必须守住青山绿水。编织一张严密且坚实的“保护网”,肩负起让省城市民喝上放心水的神圣使命。”大通县县长韩生才说。

   数字点击

   大通282个村完成集体林权改革

  作为全省11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利用三年时间相继完成了全县20个乡镇282个行政村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对村集体所属的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进行了确权,完成林改面积69.94万亩,发放林权证1897本,签订股权协议77207份,签订家庭承包合同书1147份,成立农村林业股份经营合作组织297个,并率先在全市成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初步建成林权数据信息库,实现了线上和线下交易及林权管理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实时汇集、动态更新。

   柴达木3.2万农牧民饮水达标

  2014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重点水利工程与民生水利项目快速推进。年内完成了蓄集峡水利枢纽建前二期工程、那棱格勒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及东西台一里坪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格尔木河、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等建设项目顺利推进,落实投资16.14亿元,创历史新高;引进以色列政府贷款1.67亿元,实施高效节水一期工程,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农水重点县和基本口粮田等,新建农业高效节水示范面积3.22万亩,配套建设果蔬大棚5249座,改善灌溉面积8万亩,解决和改善了农牧区3.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老爷山区建成21个美丽乡村

  2014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方便群众办事为主,整合涉农项目,投资4.6亿元,实施21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项目内容包括村庄水利、道路、通信、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同时新设农村垃圾填埋场(点)100余处,为21个村配备垃圾清运车,从而使县域内主要干道、林带景区沿线、沟渠河道、村庄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海西节水灌溉面积达14万亩

  为进一步优化全州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全力推进枸杞等生态林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研究大田作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破解柴达木盆地建设滴喷灌工程的难题,2014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2万亩,从而使全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进度最快的高效节水灌溉地区。

   生态论坛

   让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水是生命之源,它和阳光、空气构成了生命的三要素。保护和建设水源地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水源或者水源水量不够该怎么办?

  这种假设不是杞人忧天。据资料显示,我国一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不容乐观,全国七成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珠江等七大水系中,已不适合做饮用水源的河段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做饮用水水源。

  还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严重超标的废水、废物和废气的排放越来越多,饮用水水源污染日趋严重,据水利和卫生部门的初步调查,全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有1.9亿人饮用污染水,水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水的问题不容忽视。

  水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与我们保障饮水安全意识不强分不开的。

  水生态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中得到解决。首先一个很重要工作就是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传播水文化,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风气,使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实际工作中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个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管水、用水、治水、护水等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个重点工作就是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核心,抓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的约束作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走集约发展之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林玟均 杰拉)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