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最亮丽的政绩
记不起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总之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在青海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的近年来吧,在高原牧区特别是在三江源地区各县采访,总能听到当地领导说这样的话:
“我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有三个,一是把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二是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三是把这里和谐稳定的局面维护好。”
这三句话,言简意赅,朴实精到。因为从中体现出的是一个在三江源头、高寒偏远藏区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体现出的是一个完全有别于“惟GDP论英雄”的科学的政绩观。
换句话说,这体现出的是一种理念:保护好青山绿水也是一种政绩。
因为,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而言,生态投入可能是一项“看不见的工程”,却是最有价值的投入,产生的效益最大、发挥的作用最深远。
这一点,对于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的青海省而言,尤为重要。
不是吗?从这些我们记者采自最基层、最一线的鲜活报道中;从一个个反映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事例中;从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受益的老百姓朴实话语中……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从黄河源头重现千湖奇观,到湟水河岸建设湖泊湿地;从在高海拔地区创造绿化国土的奇迹,到让成千上万户的游牧民群众过上现代生活……确立“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省生态环境稳步恢复的成果在我省各地随处可见。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这是高原各族群众对青海面貌变化的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对我省近年来始终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最由衷的肯定。
这也是近年来最亮丽的政绩。
祁连山下建起“生态银行”
站在牛心山山顶,成千上万株小苗手拉手、肩并肩,在秋季阳光的照耀下焕发着勃勃生机。极目远眺,县城周遭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绿意似乎触手可及。
“这儿可是我们祁连的‘生态银行’。等这片林子长起来,咱们就又朝着绿色祁连迈进了一大步!”祁连县林场副场长张文成会心一笑。
祁连县是黑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而位于县城南面的牛心山不仅是祁连的象征,还承担着县城整体景观建设和完善提高县城周边水土保持功能的“重担”。“牛心山作为全国百大避暑名山,分布着原始云杉林,是县城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风景林,但山上存在大量的坡耕地,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少影响。”张文成指着远处的森林告诉记者。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大片墨绿色的林海在微风中波涛起伏,而一排排半米高的小树苗则“站”在它们“身前”,和它们连成一片。“以前可不是这样啊!”提起过去的情形,张文成皱起了眉头。“山上植被稀疏,到了春天,县上的风沙特别大,夏秋季节遇到大雨,水土流失的问题就出现了。我家就住在山脚下,这种天气,巷道里全是堆积的淤泥……”
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造林活动拉开了序幕。2013年和2014年,祁连县各造林一万亩。到今年,县上的高标准造林累计完成面积3.25万亩,全部分布在八宝镇、扎麻什乡、阿柔乡等环县城周边的区域。栽植各类苗木579.4万株,投资达1.17亿元。
扎麻什乡河西村的夏塘台是集中造林的一个点。今年春天,这里栽下的1500亩青海云杉如今也已经和山顶那片原始森林连成一片。“这里属于扎麻什河和麻河流域,山坡上原来大部分都是荒地,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在副乡长还秀加的眼里,造林工程不仅仅改变了群众的生态理念,增强了森林的保护意识,也给村上带来经济收入。“每亩地的补偿是160元,这1500亩给全村带来了24万元的集体收入。”
在郭米村的前滩,485亩云杉可成了村民们眼中的“香饽饽”。由于天气原因,往年这里的青稞亩产不足300斤。项目实施后,农牧民们不但增加了一部分收入,还可以放心地外出务工。但对于村民南桍而言,这片林子让他的年收入增加了近2万元。作为民间护林员的他负责这485亩云杉的日常管护,每个月都有1500元的固定工资。像他这样的管护人员,县上有近200名。
“这可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啊!”张文成接着说:“通过高标准的造林和封育,项目区的草本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复,春季风沙等问题已经得到遏制。项目实施后发放的补助,使农牧民在增加一定收入的基础上解放了部分劳动力。生态环境搞好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湟水河畔宁湖湿地露新姿
当你乘车经过西宁市东的小峡口时,一排红色的古建筑把湟水河拦腰斩断,形成一道湖光山色的亮丽风景,湖中一片芦苇丛轻轻随风飘荡,不时还能看见戏水的鸭子,眼前的情景仿佛油画一般。
“变了,确实变了!不是看到这一片茂密的植被,谁能想到原先这里是不毛之地;不是亲身感受这里的新鲜空气,谁能想到原先这里是臭味熏天的水塘……”
教师出身的李生彬,高兴地说着近些年流经家门口河水的变化。
驻足于湟水河边,河水淙淙向东流去,河道两岸绿意盎然,干干净净。留心四周,来往于河道两边散步的人有说有笑,感叹这里的变化。
“这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都缘于‘西宁市宁湖湿地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工程’。”家住团结桥的李生彬说。
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水利部和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宁市开始对湟水河城区段河道进行了分期治理。一时间,各种工程车辆持续作业,施工人员也是尽心尽力,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提起这个工程项目,在西宁市第一污水厂里当门卫的赵大爷来了兴致:“你看这宁湖景观的用水都是经过处理的。”他指着不远处河道两岸郁郁葱葱的树木说道。
宁湖湿地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口至湿地铺设引水主干管线1500米,配水支管850米,分别建设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其意义就在于通过规划湿地有限的占地,对提标改造后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出水的一部分,采用低运行费用的潜流人工湿地与表流人工湿地组合技术改善出水水质,有效削减各种污染物,对第一污水厂提标改造后的部分出水深度净化,并回用于下游的宁湖景观用水,这样,一个既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又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生态效益的湿地系统就出现在大家面前。
在湿地,种植的灌乔植物青黄相间,修建的游园小路平整蜿蜒,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赵大爷补充道:“宁湖景观改造项目,就是以‘宁净’致远,‘水韵’宁湖为主题的,以后这里不仅有管理房、大面积的园林绿化,还会有景观湖面、亲水平台、休闲健身的地方,真的是景观优美、设施完善、内涵丰富的大型滨水湿地……”
“家里其他人对湟水河的改观有什么感受?”
“以前,我女儿总想着让我退休后到南方安享晚年,可现在不一样,这里有那么多认识的朋友,生活环境也渐渐变好了,景熙丰湿地公园的建成,宁湖湿地的打造,都从细微之处彰显出我们生活城市的美好,我真的不想走了。”记者从李生彬的回答中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幸福。
宁湖湿地工程的打造,只是西宁市治理湟水河的一个缩影。15年来,西宁市已治理完成河道25公里,目前正在治理6公里,这几公里治理完成后,西宁市湟水河城区段河道将全面治理完成。
通天河边玉树人的“绿色梦”
10月,结古镇日渐寒深露重。
而通天河两岸还有零星般的绿意,杨树枝头上没落尽的指甲大小的叶子,在雪山的映衬下,透露着一丝丝“生机”,栽植好的柏树在路两边整齐排列着,远远望去就像列队的士兵,甚是壮观。
10月16日,记者来到了扎曲河畔的一个小山坡,尽管时值深秋,但站在山坡上向下望去,一幅用树木种植出的巨大中国地图格外显眼。
“这幅地图就是‘4·14纪念林’,由2698棵常青的云杉组成,是纪念地震中罹难的2698位同胞,共有35块小林地组成,每一块小林地分别代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35块林地共同组成一幅中国地图,寓意着感谢全国人民对玉树的帮助和支持。
另外,结古镇还有江源感恩林、巾帼林、青年林、党员林、国防林、爱国林、武警林等10多块纪念林地,总占地面积达460多亩。
玉树市林业环保局副局长王宝山指着远处大大小小的林地说。“长期以来,这里流传着‘种棵树比养个娃还难’的说法。只能种植云杉、圆柏、花灌木等耐寒树木,加之树苗要从800公里外的西宁运输,成本费用高。但即使这样困难,也阻挡不了新玉树植树造林的绿色梦想,仅玉树市的绿化面积就由震前的178公顷增加到现在的432公顷。树种的多了,新城市就有绿意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到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
“为给新玉树增绿添美,玉树市今年以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为主,继续深入推进园林绿化工程,总投资2.7亿元的南北山造林绿化和灌溉项目已经启动,全市造林绿化面积超过1万亩,在生态保护与建设大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地位和分量的同时,尽最大力提升整个玉树的城市品位。”王宝山的全部话题都是围绕植树造林,城市绿化。似乎这样的意识如同扎曲河畔的树一样,已然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走进代格村才仁达吉家新居的院子,种植的云杉、柏树树干足有小胳膊粗,长得笔直笔直的。屋内陈设摆放整齐,靠阳的一面还养了一些花,整个新居里弥漫着幸福生活的味道。若不是亲眼所见,任谁都不会相信这样的情景会出现在雪域高原的玉树。才仁代吉说:“我们新玉树不仅要有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碧绿的草原、皑皑的雪山,更要有茂盛的树木。树多了,绿意就有了,生活也就越有奔头了!”
爽朗的笑声,久久回响在记者耳边。这笑声背后何尝不是每个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玉树人,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感恩报恩的姿态诠释出的“绿色感恩、生态报国”。
巴颜喀拉山下雪原中的美丽乡村
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乃至整个黄河源草原上,头天晚上还只是飘着一点雪花,而到了10月17日早晨,就已经是白雪皑皑了。
10月16日下午,我们驱车从玛多县城前往地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查理镇野牛沟村,这里是一片洁白的雪的世界,这里也是正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一个牧业村。
野牛沟村海拔4500米,全村有148户,388人。为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号召,其中有68户是2005年从尕拉、刊木青等村移民搬迁到此。
“虽然我们离开了草山,离开了牛羊,但同时我们也过上了新的生活,现在我开了一家杂货店,经济收入还可以。”从尕拉村搬迁来的班朵笑着说道。
村子里,造型独特的太阳能路灯,整洁的硬化路,充满藏族特色的各式建筑,214国道和正在修建中的共玉高速公路从门前穿过,蜿蜒伸向远方……
我们来到村党支部书记忠才家里时,他正和村民商量事情。看到我们,他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里,为我们端来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奶茶,火炉里的火烧得正旺。
一个小女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的手里拿着一张自己画的牦牛图画。
“这是我的女儿,叫成列卓玛,今年5岁,现在正上野牛沟新村幼儿园呢。”村民朝杰有点自豪地说。
“是啊!我们搬到这里以后,什么都方便了,学校在家门口。我的侄女在这里上完幼儿园后已经送到县里上寄宿制小学了。”69岁的格吉奶奶说。
“你想一想,像今天一样的天气里老师们把孩子送到各个牧户家里。以前我们住在帐篷里,没有水没有电,生活条件很差,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不仅给我们盖了新房子,还能享受草补、低保等优惠政策,看病也可以报销……确确实实好!党和政府挂真切!”
在玛多县,像野牛沟村这样的生态移民新村有4个,这些牧民以他们的行动为黄河源头的生态保护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正是由于他们顾全大局的付出,使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二期工程也正在顺利推进。
玛多生态地位重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如今,玛多县重现了河流纵横、千湖美景,有大小湖泊5000多个,较大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冬格措纳湖、星星海,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