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干部群众都是“环卫工”
盛夏时节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满目苍翠,河流潺潺流向远方,孕育着生机和希望。
几天来,我们沿着去年可可西里申遗专家考察组的路线,行走在玉树这片美丽的草原上。这里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里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这里生活着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受国家保护的珍贵的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可以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
2000年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给与了高度重视,投入巨资用于保护三江源和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玉树州各级政府坚决执行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教育、文化、就业、旅游上,既保护好了生态,又妥善地解决了农牧民生存发展的问题,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农牧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6月25日,记者在玉树市结古镇的珠姆路桥头,看到一群过桥的人们驻足桥头栏杆旁围观,一位老爷爷向水里投食。原来桥下河水里,满是黑压压一片又一片成群结队的小鱼儿,它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欢快地畅游觅食。孩子们好奇地睁大眼睛看着水里的鱼儿,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小鱼儿,身边的大人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我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在这条扎曲河里看到过鱼儿的影子了,看样子这条河的水质真的得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真的变好了。”
近年来,玉树州对母亲河扎曲河的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清理河床污泥,修筑加固坝堤,绿化河道两旁,植树种花种草,修建防护围栏,架起装饰路灯,禁止周围的居民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河水中等措施,通过“绿色感恩,生态报国”、“创国家卫生城市”等活动的实施,提高了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今天,多少年不见鱼儿踪影的河道“热闹”起来了,这足以证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绿水青山的家园,不是梦。
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只是依靠政府,不能只是依靠某一个部门,而是要全员参与,全民动手。用治多县县委书记任宝元的话说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没有干部群众之分,我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环卫工。”
正是有了这样的觉悟,在这样觉悟的引导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慢慢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乱丢垃圾到把垃圾放在垃圾桶,从过度放牧到适可而止,从宣传教育到养成自觉的习惯……
从结古镇出发,沿着308省道前往治多县和曲麻莱县的途中,映入眼帘的是茫茫草原和一个个垃圾桶。而各种白色垃圾、违章建筑、违规广告宣传牌、违规的经销店已经在环境综合整治中被清理掉了。
在沿途,不时出现的环卫工人,成了草原上最美的风景。他们是草原上垃圾的“清道夫”,他们是保护环境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为生态环境改善做着最基础的工作。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曲麻莱县设立了草原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2800个。为充分发挥管护员队伍的作用,筹措资金700万元,组织1187名生态管护员以村为单位组建19个生态保护先锋队,积极投入到拆危清墟、生态修复治理、规范采砂取石、地材取料点复坑、公路沿线垃圾收集处理等各类生态保护工作。同时,发动人员15000余人次,集中整治活动16次,公路两侧放置了430个垃圾箱、在3个集镇和1个保护站建成4处公厕和3处垃圾收集站,配备了8辆摆臂式垃圾车和配套的120个垃圾斗、7辆自卸式垃圾车,对公路两侧2公里范围内的垃圾进行了地毯式清理,天然“高尔夫球场”般草场映入眼帘。
“在全州每个县的交通要道,我们都会放置垃圾桶,并且会不定期进行清理,垃圾桶满了正是因为群众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把家里的垃圾用编织袋装好,用私家车拉到这里,如果不及时清理会造成二次污染。”玉树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联邦介绍。
在治多县有个今年3月份成立的艺人宣讲团,通过对说唱艺人培训,让说唱艺人们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牧民们说唱生态环保,让牧民们把保护环境当作自己日常的行动指南,保持三江源生态的绿水青山。
“格萨尔说唱在藏区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牧民们对艺人们的说唱比较喜欢,加之艺人们说唱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话语,宣讲环保政策就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就成立了格萨尔说唱艺人宣讲团,不定时召集牧民,宣讲环保政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如清洁庭院、不乱扔垃圾等。”治多县相关人员表示。
“可可西里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环保宗旨,围绕可可西里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头的水源保护和流域净化,以及向外宣传当地人保护环境等开展工作。
协会会长巴德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宗旨,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藏高原环保理念,沿途捡拾、收集,遗落在神山圣湖的垃圾和不可降解的杂物,清理水源地的自然环境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申遗的成功,我们的责任更重,相信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