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绿色海洋”青海领跑全国

27.11.2015  13:36

  “我们早就停止了对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林场的员工开始种植藏茶、培育菌类,尽管没有了木材这项收入,但大家照样有饭吃,有活干……”在玛可河林场的藏茶种植基地,林场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工作方式的改变,林场的干部群众观念也从砍伐转向了保护。

   ●天然林保护新增3.7个百分点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森林蕴含着生机和希望。而天然林则是森林资源的精华,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释氧固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

  在青海,让5517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是我省天保工程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省是天然林稀有省份,仅有的天然林资源零星分布于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地区的高山峡谷之中,是三大江河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998年11月9日,我省就发布了《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当时,玛可河林业局率先响应停伐号召,成为我省天保工程唯一试点单位。

  停伐,不仅对林业工作是一场革命,更是天保工程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来自省林业厅的消息,近年来,我省天保工程区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转型,林业职工由“砍树人”向“护林人”“育林人”等就业岗位转型。停伐后,林区工人和林农放下油锯、斧子,扛起锄头、铁锹,新建公益林547.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1万亩,封山育林489万亩,飞播造林27.3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9%提高到2010年的8.6%,新增3.7个百分点。

  这并不是简单的3.7个百分点:意味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意味着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思路和林业战线干部群众长达十年的不懈呵护。

  据介绍,自2000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正式启动以来,我省将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西宁、海东、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7个市州,共39个县纳入天保工程实施范围,总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十年树木终获国家第一

  天保工程一期的建设,让全省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对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充满了信心。一期顺利完成后,我省紧接着又启动了天保工程二期建设。

  付出很快就有了收获。在国家林业局组织对全国20个省级单位开展的2014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四到省”综合考核中,以101.99分的总成绩位列第一。消息传来,振奋着全省四千多名护林员。“说明我们的工作没白做,这是国家对我们的肯定。”

  来自省林业厅的消息,2014年是我省天保工程建设的“转型发展年”,我省先后制定了《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护林员管理办法》,把好护林员“入门关”;对《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协议书》进行了修订完善,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具体责任人;设计制作了图文版的《巡山记录》和《巡护电话记录》,确保管护工作档案完整、规范。每一个林场,每一棵树都有了保护者。

   ●“绿色海洋”给青海增美

  今年,我省统筹安排91.1万元用于4555名社会护林员意外伤害险,同时,根据2014年管护检查中反映出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护林员岗位培训工作,并在天保工程林业“三防”智能预警系统已覆盖的地区,着重加强护林员对手持终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切实发挥护林员在天然林资源管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在玛可河林区安排藏茶种植、对西宁市周边林区绿色废弃物的开发与利用、门源仙米林区蓝马鸡等珍贵禽类的养殖、大通林区特色种植等项目助力国有林场发展改革。我省以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项目为推手,辐射带动全省国有林场开展林下经济项目,促进林区农牧户增收致富和管护天然林的积极性,助推天保工程区转型发展,为国有林场发展改革打好基础。

  今年,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保护年。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推进依法治林、产业促林、改革活林和科技兴林,我省天保工程继续保持着“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到省,努力把全省的天然林全都保护起来。

  让5517万亩“绿色海洋”成为青海蓝、高原绿、生态美的标志。(杨健)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