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作为 新亮点 保障房:安放下一个个温暖的家庭
住房是一个温暖家庭的重要符号。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工作重中之重,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实施政策、加大推进保障房建设。
放眼青海,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青海人的住房梦不再遥不可及;社区配套不断完善,一个个配建有幼儿园、超市、诊所等服务机构的“新家园”走入人们生活,保障性住房居民住得安心且舒心。
2015年,我省安排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任务8.5万套(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20454套,城市棚户区改造6311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436户。基本建成4.02万套,入住3.15万户。
为建新居、提品质,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安居梦,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创新实施政策,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完善,扩大保障覆盖面,使安居工程这一关乎民生的温暖工程、幸福工程取得新进展。
7月28日下午,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八一路的小炮团棚户区改造小区一套62平方米的改造房里,欢声笑语,装修声此起彼伏。76岁的安玉秀正在新房里看着装修,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安玉秀说,自从夫妻俩双双从企业下岗后,生活一直很困难。政府补助了1.3万元,儿女们又凑了10来万元钱,现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心情好得不得了,可以安享晚年了。
为切实推进保障房建设,从资金、土地的投入,到规划、质量、配套的管理,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努力把保障性住房这一重要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
2015年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和省级下达专项资金24.2亿元,专项用于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项目。
在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各地不断提高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水平,改进户型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方便低收入群众入住后的生产、生活。不少地方通过在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保障性住房,优先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成熟地块规划保障性住房项目,促进了困难群众住房条件与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改善。
为了让保障房的分配在阳光下运行,各地均规范了对住房、收入、财产等有关信息的审核,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建立了“三级审核、两级公示”制度。统一摇号、公开配租、全程公证等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到保障房分配中,方便群众的监督。
截至6月底,全省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新增项目开工5.75万套,开工68%。其中,公共租赁住房开工1.1万套,开工54%;城市棚户区改造4.5万户,开工72%;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开工1436户,开工100%;基本建成2.5万套,完成63%;入住1.74万套,完成55%。
基层回声 住了新房暖了心房
7月22日,在土坯房里“蜗居”了30多年后,赵永年拿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66平方米的楼房钥匙,比以前的房子大了30多平方米。
“赵永年们”陆续圆梦的背后,是我省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提速。近年来,我省以坚定的决心、巨大的投入和创新的制度,使“住有所居”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7月28日,记者来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八一路小炮团小区,也就是赵永年的新家。门窗、洗漱台、马桶等都是已经配备好的,地上放着装修用的地板,70岁的赵永年激动地说,一拿到钥匙,就开始装修了,我们都盼望着早点住进来呢,晚年住在这么漂亮的楼房里,真是最幸福的事了。
谈及过去的生活,赵永年说,以前住在大通县过蟒台家属院的危房里,32个平方米的房子,没客厅餐厅和厨房卧室的概念,吃饭睡觉,转来转去。
幸福在哪里?赵永年们仰望周围的高楼大厦,期盼能拥有其中一扇小门。但夫妻俩就靠打零工度日,能保生活与供儿子读书就不错了,想买房、特别是商品房简直是天方夜谭。
棚改带给他幸福阳光。“如今,我们赶上了棚户区改造的好政策,这个房子一平方米才卖我们1708元钱,而且政府还给我们每户补助了1.3万元钱,儿女和我们又凑上了10万块钱,就把这个房子买下来了。”赵永年说。
“买这个房子真是买值了,采光好不说,出门就是超市、菜市场、幼儿园,还有医院呢,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真是太方便了。”赵永年的爱人应占梅接过话茬说。
房子不大,装修也简单,但在赵永年眼里就是“皇宫”,推开门,幸福就扑面而来。(邢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