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绿色出行”需要更多自行车道

20.04.2016  02:42

  

  来西宁旅游的朋友,有很多人奇怪:一个成功创办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地方的省会城市里大街小巷却难觅骑自行车的人。从“环湖赛”诞生至今,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加之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不仅本地人对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吸引着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体验高原骑行的欢乐。但在现实中,我们却面临着城市街道中缺少自行车道的窘境。

  在笔者的记忆中,10多年前西宁街头骑自行车的人还不少,而今却屈指可数。那么,我们的自行车道去哪了呢?据《西海都市报》报道,记者从西宁市城乡规划局了解到,其实西宁市一直是有自行车道的,只是随着汽车的增多,道路空间有限,机动车就占用了自行车道。偶尔在街上看到有人骑自行车,都是见缝插针地穿梭在机动车之间,见这情景心里总替骑车的人捏把汗。

  近年来,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迅速增长,有汽车的人多了,是不是就不需要自行车道了呢?情况并非如此,不断增长的汽车数量造成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群众对“绿色出行”的理念更加认同,乐意以自行车这一简便的代步工具出行,不但可以提高出行效率,而且能强身健体。然而,马路上缺少自行车道的现实,挫伤着大家的积极性,一些路途稍远的人不得不还是选择机动车出行,道路拥堵的情况因此越发严重。

  然而,仅仅将自行车道消失归咎于交通拥堵,似乎也难以服众。以大都市北京为例,机动车的数量和道路拥堵程度都比西宁高,机动车占道行驶的事也存在,但那里的自行车道却一直保有。尽管不少市民都拥有汽车,但是骑自行车通勤的人数依旧保持着相当的规模。与之相比,目前西宁市骑自行车通勤的人数非常少,骑自行车的人中大部分是将其作为运动健身的工具,可喜的是其中有不少团体和个人都取得了优秀的赛事成绩。有位山地车骑行俱乐部的成员曾对笔者说:“青海作为环湖赛的举办地,骑自行车的人却难以在城市的道路上驰骋,骑行爱好者都要到山地上寻求满足,是挺遗憾的。”

  随着市民对自行车道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西宁市绿道系统规划》付诸实施,西宁市城市绿道系统建设项目已见成效,未来百公里绿道建成之时,西宁市民将有范围涵盖中心城区及周边三县的升级版自行车道,打造一条沿线居民旅游休闲、运动健身、科普体验为主,并兼顾日常通勤为辅的绿色生态走廊。

  今年2月,西宁市首批“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设置在配有自行车道的湟水河沿线等区域,首批已投入780辆自行车,共40个站点,让群众们看到了未来骑着自行车饱览西宁美景的希望。目前暂定公共自行车是免费租赁,“借车卡”开办当日上午办理点就已各完成100余张卡的办理,办理火爆的程度,印证了群众对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的向往。

  我们欢迎属于自己的升级版自行车道出现,也衷心希望我们马路上的自行车道重新回归,让“环湖赛”的自行车骑行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光大,如此,我们真正实现“绿色出行”的日子就更近了。

   百姓说事

   王锐彭:机动车不要挤占自行车道

  客观地说,西宁市的很多马路上都设置了自行车道,可是骑自行车的人基本享用不上。

  现如今,骑自行车的人比以前少了,自行车道比起上世纪狭窄了许多,可在西宁市区的主要路段上,自行车道还是有的。问题是机动车司机基本都对其视而不见,随意挤占,其中还有人认为,自行车道早就没什么设置的必要,应该让出来给机动车使用,还有一些人竟不觉得那是自行车道,而是给机动车暂时停靠的区域。

  的确,马路窄是客观存在的,可是路窄并不能成为机动车挤占自行车道的充分条件。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既然马路上设置了自行车道,那么大家按照规矩各行其道是可以实现的。造成机动车挤占自行车道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司机想尽快通过,看着自行车道上人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空间,有时候甚至会对骑自行车的人鸣笛,示意他们把路让开,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路霸”。

  我很想问问这些司机,究竟你们为什么这么着急?一般马路上都已经给你们留出了2个车道的空间,按照顺序通过不就好了?把骑自行的人挤得无处安身,其实速度也快不了多少,还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事实上是挺不划算的举动。

  在此,我一方面希望机动车司机们能尊重骑自行车人的权利,不要只为了自己方便而让别人难受。另一方面希望交警对这些挤占自行车道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防止此类交通意外发生,同时,禁止对按道路行驶的骑车人鸣笛,以免骑车人受到惊吓而造成事故。只有各方积极行动起来,切实保障好骑自行车人的安全,我们的道路交通才能更安全。

   黎青:总想起家里那辆28自行车

  我本人不会骑自行车,却对自行车有着深厚的感情。

  小时候家里父母亲各有一辆自行车,都是永久牌的,黑白相间的颜色看起来很沉重,可爸妈说这可是家里值钱的大物件,也是惟一的代步工具,都格外爱惜。我爸骑的是一辆28自行车,印象中第一次坐那车,我还没有车把高。那时候家家自行车上都有个车筐,前部的用来放东西,横梁处基本就是放小孩的。那时候的马路并没有现在这么宽阔,但是机动车很少,于是就成了自行车的天下。每次出门爸爸都会把我放在横梁上的车筐里,一路上看着两旁的风景,视野好心情也好。

  后来我长大一点,车筐就卸掉了,我就屁股斜坐在横梁上,有时候走的路远,坐得人腿麻屁股疼。爸爸总说:“你坐后坐上啊,比横梁上要舒服”我却坚持坐横梁,似乎这样就能像自己骑车一样掌握一切。再后来个子越来越高,坐横梁上开始影响爸爸的视线,我只好坐到后座上。有一次过十字路口,交警就上来执法,说后座带人是违章行为,还给爸爸罚了款,自那以后我就再没坐过他的自行车。

  爸爸对他的自行车有如兄弟般的感情,只要一有空就擦擦洗洗做保养,让车子亮丽如新。那时我常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将其据为己有。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没等我长大,它就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上一次见到它是5年前的事,当时要搬家了,整理家具时把它从地下室找出来,已经遍身是厚厚的灰尘,爸爸擦了擦骑了两圈,交到我手里说:“不是一直想要吗?现在归你了。”我试着骑了一下,居然上车都上不去,丧气地对爸爸说:“现在谁还骑这样的老古董?卖废品吧”然后就真的给卖了。

  现在我每天开车出行,眼见着马路上的空间几乎都被汽车占满,心里却总是想起那辆“老土”的28自行车,想念那时马路上人流涌动的自行车道,还有那些与父亲一起骑车的日子。

   聚焦互动

  作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举办地的青海省,其省会城市西宁的大街小巷却少见骑自行车人的身影。

  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机动车显著增多,挤占了自行车道,另一方面是我们城市道路缺乏自行车道,对现有自行车道的管理仍不完善。

  人们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了满足广大群众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的愿望,相关部门已经采取行动,“城市绿道”已现雏形,但距我们骑自行车在城市中畅快出行的理想还有距离。

  而作为城市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也应珍惜公共资源,积极践行“绿色出行”,为城市交通添一份动感。

   在马路上骑车我心惊胆战

   读者贾晓玲 :已经十多年不骑自行车的我去年退休了,为丰富生活,参加了一个骑行健身俱乐部。真的上路了才知道,如今骑自行车的感觉,与以前根本不一样。

  现在马路上汽车太多了,经常把我挤到边上,有时候几乎就上了道牙石。有些司机开得飞快,经过我身边的时候,那惯性总让我摇晃几下。有些司机为了超车,就跟在你身后打喇叭,声音大得我心脏都难受。

  有一次我正在路上骑着,左转弯刚转过来,一辆公交车在我身边开过来,我不得不赶紧贴着路边停下,脚还没踩稳道牙石,公交车的车头已经开到我前方,车身蹭着我的胳膊就过去了。吓得我在路边停了好一阵才回过神,然后就没再敢继续骑,把车推回了家。

  我觉得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部分司机素质不高外,主要还是马路上缺乏正规的自行车道。有很多地方的自行车道就1米来宽,两辆车并排行驶都不够地方,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车技差的汽车司机稍微走得偏一点,简直就没我们的容身之处了。还有些地方自行车道的标志不明显,地上画的线也看不清,在汽车司机眼中基本就不存在。

  在这样的条件下骑自行车,我真的没有安全感,总是心惊胆战的。

   父母不让我骑车

   读者刘骁骁 :我今年上高二,是“环湖赛”的“铁粉”,每年都去街上观赛,转播也从没落下。看着那些运动员飒爽的英姿,我也爱上骑自行车,父母起初很支持我,在我初一的时候就给我买了辆自行车,可是那时候学校离家步行只要5分钟就很少骑。

  上了高中,从家到学校有3公里多,我觉得骑自行车正合适,就跟父母说了这个想法,没想到他们竟然一致反对,都说现在路上汽车太多,又没有宽阔的自行车道,太不安全。我妈妈怕我偷偷骑,还把车子给锁了起来。我软磨硬泡求了他们很久,他们居然说让我在人行道上骑才行,那怎么可以?人行道本来就是供行人走的,自行车都在上面走还不乱套了,行人怎么办呢?我当然没有同意他们的条件。

  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同学们,其中有几个是骑自行车上下学的,他们帮我给我爸妈做工作,说他们会陪我一起走,我父母才同意让我骑自行车。

  其实,我父母的担心我是很理解的,随着机动车的增多,留给自行车的空间的确很有限,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可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是“环湖赛”的发源地,有很多热爱骑自行的人,应该留一些空间给我们。

   想骑车就上山

   读者王志斌 :我从小就喜欢骑自行车,小学五年级时就跨着家里的凤凰牌28车,学会了骑自行车。26岁结婚时,才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坚持骑自行车,虽然不是日日不间断,但是只要条件允许,我就宁可骑自行车而不坐汽车。

  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我的身体一直很好,在我的影响下,身边有很多朋友都选择这种“绿色”方式出行。可最大的问题是,马路上车越来越多,几乎没有给自行车的空间,我在路上骑车总是不得不下来推一段,走走停停的总觉得不痛快。自从青海举办“环湖赛”我也开始进行山地骑行,在山上骑车虽然比较颠簸体力耗费很大,但是汽车少,几乎不用为了躲避车辆停下来,感觉还是比在马路上骑过瘾。于是我就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尽管价格不菲,然而能让我更好地体验骑行的快乐,我觉得物有所值。

  不过在山地骑车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遇到车子故障、爆胎,修理很成问题;有时候准备不充分,补给难以跟上;身体出现不适,救援不及时等等。

  我的年纪渐渐大了,山地骑行也逐渐不适合我,可是我内心对骑行的渴望还是没变。去年,我跟省内的一个骑行俱乐部去海南岛,进行了一次环岛骑行,感受很多。我真心希望青海也能有像海南省那样的自行车道,给大家提供一个发觉身边美好风景的条件,这样我们的地方就会更有吸引力,“环湖赛”的影响力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管理更完善“绿道”更和谐

   读者沈悦 :我家住在海晏路,从今年初西宁市推广“公共租赁自行车”开始,我就办了借车卡经常在“绿道”骑行,感觉政府推出的这个民生工程真的太好了!

  骑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了“绿道”上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当初办借车卡时,合同中约定,公共自行车不能在马路上行驶,而且必须在借车后24小时内归还。可是我不仅看到过有人把车骑上马路,还在早市上见到有人推着公共自行车去买菜。甚至听说有些居住在借车点附近的人,怕买菜时车子借光了,前一天晚上就把车推回家,第二天买了菜还回去,过几个小时又去借。

  起初我还觉得这是谣言,后来有一次我晚饭后遛弯,到海晏路附近的几处借车点一看,果然一辆都不剩,还有几个人等在那里看有人来还车,就赶紧借走,骑车离开绿道,也不知道骑到哪里去了。

  “绿道”上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就是行人不走人行道,在自行车道上走。自行车道的旁边都修建了景观带,铺设了人行道,可是仍然有好多人对其视而不见,而在自行车道上大步流星地走,有时候自行车经过打铃示意,行人还很不高兴。事实上,并不是自行车占了行人走路的空间,而是行人走了不该走的道,有什么理由还怪骑自行车的人呢?

  “绿道”的某些部分与马路相邻,有些人取了车就在马路上骑,而不在划定的自行车道上骑,遇上有人制止,还说“我又没骑远,自行车道上人太多,我才在这骑呢”。

  “绿道”的出现给我们市民实现“绿色出行”的向往很大的信心,我真心希望“绿道”能早日全面贯通,更希望相关部门能更加完善管理,保护好这些公共资源,让全体群众都能享受高原自行车赛胜地的骑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