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28.04.2018  18:46

  在辽阔的泽曲草原上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好曼巴”。从医20多年来,他就像一盏引航灯,为生命垂危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就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人民医院院长马文义。

  1995年,马文义从黄南州卫校毕业后就来到泽库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22年。从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那一刻起,马文义就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基层的外科医生更是如此。他先后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大附属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进行专科业务学习,自学掌握了内、外、妇、儿、骨科等医疗技术,从而成为一名“包治百病”的全科医生。多年来,培养业务骨干十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断学习,攻破了一例又一例手术难题,先后填补了泽库县医疗领域诸多空白,如创新开展的:脑膜膨出瘤手术、甲状腺修补术、肝左(右)叶扩大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引流术、肝右叶包虫切除术、胃穿孔修补术、气管切开术、左股骨中段下截肢术等多项三、四级手术,得到患者及上级领导的赞誉和认可。

  22年来,他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风雨无阻、随叫随到,以最经济、最实惠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当病人以物质形式表达感激之情时,他总是先致谢并耐心解释,最后婉言谢绝。马文义还时常带着本院职工赴帮扶点下乡义诊,在牧民心中他就是“希望”。

  在藏区基层医疗岗位上,语言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马文义主动自学藏语,积极参加县委组织部组织的藏语培训班,目前与牧民群众用藏语沟通基本没障碍。他用“假如我是一个病人”的设想去指导自己言行,以真诚的微笑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以贴心的解答让病人轻松地回家,他不仅注重解决患者身体的痛苦,同时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就诊当中,遇到病情较严重的患者,主动要求留下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并亲自带领医务人员进村入户随访病情,遇到生活困难的患者,还会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作为一院之长,马文义更加注重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通过医改政策,积极跟上级部门沟通,先后给医院添置了GE进口双排CT、CR数字影像诊断系统、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GE-P5进口彩超机等多台大型医疗设备。

  在马文义的带领下全院干部职工积极努力、同甘共苦,于2015年7月顺利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验收工作,确保了医改工作的稳步推进;2016年、2017年医院外科和妇产科分别被评为省县共建重点特色专科。与此同时,加强科室投资及制度建设,使得医院各项医疗工作有了大幅度提高,经过改造和重新规划成立了医院体检中心和临床输血科。加强急救急诊工作,进一步完善医院急救系统,与省州级“120”急救指挥中心联网呼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重点打造外科科室。结合当地民族就医需求,投资开展了藏(民族)医特色科室。

  从医以来,马文义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及时了解省内外新进展、新动态,经常走出去,曾在省级、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修学习数年,不断开拓视野,多年来他主刀完成各类手术16000余台次、诊疗各类患者50余万人。2013年2月64岁的尕洛卓玛因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被送到医院时情况危急,刚做完第三台手术的马文义见状,二话不说又走进手术室,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尕洛卓玛转危为安,此时,时针已指向凌晨3点半,而这一天马文义滴水未进......

  从医多年,经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在他办公室墙上挂满了藏汉双语锦旗,上面满满地表达着患者们对这位大夫的敬重与爱戴。他常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职业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恪守医德,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为造福群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医院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多民族干部职工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医院才能立足于长久发展之路”。结合医院实际,马文义亲自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在院内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拓宽活动领域,在医院多民族大家庭中,领导干部职工和群众之间建立起了鱼水相依的深厚情谊。20多年来,他端端正正行医,踏踏实实做人,用他的医者仁心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无怨无悔的理想信念,赢得了泽库牧民群众的一致信赖和广泛赞誉,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卫生工作先进个人”、优秀骨干医师”、“西部卫生人才”、民族团结青年标兵”、“黄南好人”、“贴心医师”、“两学一做”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个人”、黄南州“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摘自4月27日青海日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