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品安全咋就管不住

02.06.2015  01:58

  □时报记者胡生敏通讯员李勇平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光,使食品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追求安全、营养均衡的儿童食品。

  近日,儿童食品安全再次被提上“说事日程”。我省有关部门为把好“食品入口关”,提出要关注食品标签标注,呵护儿童安全健康成长。

  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农村儿童受害最深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食品不断推陈出新,各种玲琅满目的零食备受孩子们喜爱。尤其是在农村,“五毛零食”以其低廉的售价,诱人的包装以及迎合孩子的口味,已“成功”包围孩子们。

  近日,记者走访郊区的不少商铺发现,备受学生喜爱的五毛钱零食在小商店货架上一一摆放着。麻辣王子、霸王丝、亲嘴烧……各式各样的小吃,每袋的价格在0.5元至1元之间。

  一小袋名为“亲嘴烧”的小吃,引起了记者注意。记者看到这小吃都是两小袋连着,方方正正的,包装有黄色、绿色、红色三种。商铺老板说一块钱四小包,卖得可好了。记者随手翻看了几袋小零食,手上就沾了油渍。这些商铺小吃一般都是些豆制品,或者是些调味面制品,大多数食品以麻辣、甜味为主。孩子对“五毛零食”的偏爱,让许多家长十分担忧。家长杨永华说:“孩子爱吃,平时在家能管,上学了根本管不了。”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盲区”

  “五毛零食”之所以大受农村儿童欢迎,主要是因为其口味较重,刺激性较大,容易引起食欲。据了解,目前农村儿童食品主要存在卫生状况差、食品质量差、包装粗糙等问题,还有不少食品与玩具混装在一起,这些不合格的食品对农村儿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记者走访发现,农村食品消费的群体主要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这部分人购买能力、辨识能力、维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非常薄弱,即便出现了质量安全问题也不知道如何维权解决。另外,农村商铺经营者缺乏自律意识,零售商为了获得更高利润,进货时不顾质量优劣,这就导致大量“三无”食品充斥农村地区。加之农村销售点多面广,市场监管难度大,为不合格产品提供了可乘之机,使监管存在盲区。

  民和县某村特岗教师马桂秀建议,为给孩子们提供一片舌尖上的“安全”,有关部门可以对一些农村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加大社会宣传引导力度,更好地引导家长和儿童树立科学饮食习惯,保障广大儿童安全健康成长。

  “儿童食品”尚无标准

  尽管儿童已成为零食消费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儿童专门出台相关的食品标准。据青海省消费者协会负责人介绍,在我国,除三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有食品安全标准外,其余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食品标准。即使明确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

  近年来,不少食品商家乱打“儿童”牌,在多类食品上标注“儿童”二字并大肆宣传,高价出售。据了解,这些所谓“儿童食品”一般多添加剂、多糖、多盐、多油,给孩子们带来健康隐患。值得警惕的是,当前一些“高糖、高热、高钠”或含有一些调味料、添加剂等的休闲类食品并不适合作为孩子的零食长期大量食用。而在儿童食品的标签标示方面,国家标准与法规也很少,目前只有果冻规定了产品标签要标示食用安全警示。

  选购儿童食品要学会看营养标签

  儿童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所吃食品中的营养含量不仅要符合儿童成长的需要,而且限量物质和添加剂的使用量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标准规范要求。

  省消协提醒,消费者首先应学会看食品外包装上的营养标签。通常来说,配料表中排在最前面的成分,含量是最高的,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选择。另外,还要注意食物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表格能更直观地表明食物所含热量以及各种主要营养素的含量。学校和家庭要教育孩子掌握必要的安全、健康饮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购买食品前仔细查看食品包装说明,提醒孩子不买、不吃学校周边商家或流动商贩售卖的“三无”食品和“山寨”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未来。儿童食品安全管理不能只注重节前“提醒”,更应该放在平时的安全监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