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深入社区听百姓掏心窝的话 基层党组织拿“菜单”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

19.07.2014  21:45

  青海新闻网讯  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改变坐等群众上门的工作方法,主动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家中,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我们欣喜地看到,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贴得更近了,工作机制更加人性化了,办事更加快速了,服务更加贴心了,说话更加暖心窝了……

   公开“菜单”解民忧

  下馆子吃饭,看看菜单,点些想吃的饭菜。如今,城中区各社区的居民,可以按照社区提供的公开“菜单”,享受贴心服务。

  在中区各社区居民的眼里,这份别致的“菜单”里,全部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内容。“楼下有位孤寡老人,邻居们都会帮助她,但更多的还是靠社区的姑娘们。”家住人民街的刘翠芳同样是位老人,经常和社区的姑娘们一起帮助楼下的老姐姐,彼此之间没有生分,她说这种感觉很温暖。

  这只是中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微小的一个缩影。今年,城中区突破传统模式制约,大胆创新,以党代表、网格长、在职党员、共青团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为主体力量,以网格为单位,将232名党代表和已报到的6455名在职党员合理分配至全区321个社区网格中,联合捆绑组建以“五种力”为主的志愿服务队321个,并由“365”党代表和网格长分别担任服务队长和副队长,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来了新成员,邻里互助齐欢颜”,这是香格里拉社区79岁高龄的王仁柱老人,在“我爱社区、我爱我家”演讲比赛时的肺腑之言。

   三喜临门  锦旗送给暖心人

  “这锦旗必须得送。院子里的其他老人走路不方便,我就代表大家来送锦旗了。”7月14日,在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王永波的办公室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说什么都要送上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走群众路线,为群众办事”。

  老人叫马香玲,是古城台街道办事处学院巷社区1号院的居民,今年70岁。马香玲说,三喜临门,锦旗就该送给暖心人。

  马香玲居住的1号院建于1990年,有30户居民,多为腿脚不便的老人。老人们做饭、取暖都靠烧煤,每天一桶一桶地往楼上搬煤,再一桶一桶地往楼下倾倒煤灰,不仅麻烦,不少老人还经常摔跤。今年年初,煤改气工程启动后,老人们举双手赞成。为了减轻老人们的负担,办事处主动解决了15万元接口费用,这个冬天,老人们就能用上天然气了。

  煤改气施工没几天,有老人反映,院里的水管爆裂了。一清理,才发现水阀也坏了,白花花的自来水浸到了地下。“每个月都会多出200吨水,现在终于找到原因了。”对此,办事处决定更换自来水管,完善上下水设施。刚换完水管,考虑到院子里的单元门都是木门,有的破得只剩个门框了,不安全,办事处又做了一个决定:安装防盗门。一周前,防盗门安装完毕。“没想到我也住上有防盗门的楼房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高兴地说。这是第三件喜事。

  “你说,这是不是三喜临门?”讲述完三件喜事,马香玲一个劲儿地问记者。她说,要不是她拦着,其他老人都要跟着来,就想跟办事处道一声感谢。

   社区代办  让生活更加便利

  说起社区代办,58岁的李生兰恐怕会第一个点赞。今年,西宁市城北区为缩短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在部分村、社区推行为民服务代(领)办试点工作,北川河东路社区就是其中之一。身为北川河东路社区的居民,李生兰真切感受到了社区代办给她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年前,李生兰的父亲患了脑溢血和白内障,老人完全看不见,母亲患有尿毒症,每周都要去医院做透析,每次透析花费四百元,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在了李生兰兄妹身上。李生兰兄妹五个,有的身体不好,有的下岗在家,有的身有残疾,几年的治疗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窘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李生兰找到了社区。

  了解完情况后,社区主任张玉梅拿到了李生兰父母在医院看病的单据和证明,只说了一句,“你不用管了”,就开始为申请临时救助金忙前跑后。没多久,李生兰就接到了社区的电话,让她去城北区民政局领取临时救助金。

  攥着临时救助金,李生兰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今年3月,李生兰的儿媳妇怀孕了,要办理准生证,她又找到了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她,只需先带儿媳妇去城北区中医院做五项检查,再将检查单交到社区就行了。两个月后,李生兰接到了通知:准生证办好了。她又一次感叹:社区代办的确省事。

  在张玉梅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为民服务代办事项登记簿,上面记录的代办事项有购买米面油、交话费、修理下水管道、养老保险认证、代购药品等,大多是一些年纪大、行动不便,或是找不到办事人员的居民提出的。很多代办事项是在两三个小时内完成的。

   被“网”住的小小幸福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对于省城东区的居民,如今的社区生活有种小小的幸福、大大的享受的感觉。辖区的网格员经常登门拜访,家里有个大小事解决不了的,第一时间找网格员,肯定会帮忙。

  家住清真巷社区的马明汉老人年事已高,加上住在7楼,出门办事很不方便。当他有事需要解决的时候,只要给和他“连心”的社区党员打电话,就会第一时间得到回应。“我前脚接到高龄补贴发下来了的电话,下午‘连心人’就把钱帮忙领回来了。家里买米面油,他们都会帮着抬。老阿奶(老伴)腿不好,他们几个党员还凑钱给买了轮椅,实话把他们太麻烦了。”网格员和联点帮扶的党员对自己的关怀,马老汉一直心怀感恩,天阴下雨时,老汉也不忘给他们打电话,叮咛几句。

  正是因为网格不大,社区里有个“风吹草动”,网格员都会及时了解。前阵子,清真巷292号居民楼多家住户被盗,社区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将监控延伸到居民楼中,并张贴警示牌,让小偷望而却步。更让居民高兴的是,清真巷社区还针对辖区学生多、流动人口多、学历水平低者多等特点,建立了我省首个社区流动艺术课堂,免费为辖区居民教授舞蹈、绘画、动漫、语言训练等。在开设各类培训班之初,有些家长不相信免费、不相信有专业培训老师上课,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让孩子来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学习,看到孩子进步后,家长纷纷称赞。

  正值盛夏,东区还利用多种文艺形式,为各个社区的居民带去欢声笑语。民族大团结摄影展、居民才艺展、友谊篮球赛、趣味运动会、大龄青年联谊会等文化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得到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