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全力构建科技创新新格局 写在科技奖励大会召开之际

26.03.2015  13:53

  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提质增效,科技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现。

  2014年,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省经济稳定发展和“三区”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402项,增长20%,累计实现产值216.4亿元,利润32.1亿元,出口创汇1.9亿元;申请专利1534件,增长39.58%,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89件,增长23.47%;技术交易额达到35.43亿元,增长31.76%。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创业创新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我省坚持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科技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改革工作总体部署,制定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取得积极进展。

  为提高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效率,我省针对不同科技计划类别和要求,一方面进一步改革省级科技计划管理,除在指南编制中对项目负责人、产学研合作、经费匹配比例等条件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在年度计划中加大了对重要行业和重点企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支持,特别是对涉及行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机构科研水平的诸如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进行持续的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新机制,通过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后补助试点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等工作,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2014年,省级科技计划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科技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37%,资助经费占到当年总资助经费的67.8%。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快速成长,我省进一步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积极推进科技股权投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支持鼓励银行创新金融工具,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绿色通道;支持多种形式的科技担保和小贷公司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目前,省引导基金支持的青海华控基金、青海国科创投基金已对青海诺蓝杞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入1500万元、海北同圣旅游公司投入2000万元,青海绿草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获得2550万元贷款;青海省国有科技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入股西宁开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1亿元以上,参股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小企业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累计为大学生创业担保发放贷款5427万元。

   强化园区集群辐射作用为创新服务能力提升搭建平台

  近年来,我省科技工作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各类经济园区和重要企业为依托,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高技术含量的园区经济辐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2014年,全省园区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78亿元,同比增长20.93%。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9.05亿元,占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驱动器。

  为提升园区和产业创新能力,2014年我省新组建了青海省光伏、低温锂离子电池、锌溴液流电池、锂离子正极材料、高纯氧化铝材料、锑锰矿选冶、改性沥青等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大提升了省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联合省内外科技力量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青海省光伏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为把青海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省两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面积已达到12.57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65项,园区累计完成投资110.63亿元,核心区入驻企业540家,核心区年产值已达90.75亿元,实现利税8.77亿元,园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28元,较园区外农牧民增收1853元,园区培训农牧民2.9万人(次),新增就业人数达1.2万人。3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面积达到6.18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26项,省级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9.5亿元,核心区入驻企业191家,核心区年产值已达19.85亿元,园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70元,园区培训农牧民5.2万人次。

  为有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依托青海大学和青海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全省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为本省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经过三年的发展,青海国家创新型盐湖化工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不仅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而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目前,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科技平台6个,省级科技平台14个,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件,省级以上知名产品(品牌)13个。

   组织实施科技支撑工程为经济转型升级筑牢根基

  近年来,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行压力,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123”科技支撑工程、“1020”生态农牧业科技支撑工程和节能减排、制造业信息化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成科技资源,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解决了一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新能源领域,研发水光互补协调运行及基本控制模式,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320兆瓦水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相当于增加了1台龙羊峡水电站发电机组,大幅度优化和提高了全省光伏发电并网能力。

  在新材料领域,成功研发出高低温新型镁基锂电池生产技术,为提升全省锂电池产业的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攻克了2-6英寸蓝宝石晶体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的空白。

  在盐湖化工领域,冷结晶-正浮选生产氯化钾新工艺和新型氯化钾、硫酸镁浮选药剂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极大提升了盐湖钾肥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还有效拓展了硫酸钾、结晶钾镁肥、氯化钾、氯化钾镁肥等新产品的开发,使青海省成为继新疆罗布泊百万吨硫酸钾之后,又一个具备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盐湖硫酸钾生产基地。

  在特色生物领域,在地黄中提取纯化梓醇项目获得国家新药创制重大计划支持,有望成为我省自主研发的治疗糖尿病的国家一类新药。

  在高原特色农牧业领域,通过“三系”配套技术选育的12个系列青杂油菜品种,已覆盖到全国80%的春油菜区,并已走出国门推广到蒙古、俄罗斯等国,使青海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甘蓝型春油菜制繁种基地;禾豆混播、青贮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牧草饲料蛋白质含量大幅度提高,有效带动了全省草产业迅猛发展。

  在生态保护领域,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培育一批草地早熟禾等适宜草种,示范推广面积达30万亩,彻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区“黑土滩”治理难题;针对祁连山区突出的生态退化问题,首次筛选出祁连山区适宜草种6种,并通过建立生态修复示范区进行了一定规模的示范应用,为祁连山区天然草地保护与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

  纵观2014年的青海经济发展,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到盐湖无机资源与石油天然气等有机资源、铅锌等有色资源的高效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从硅材料制备、切片、电池组件制造,到锂电池材料制备、各类储能电池和逆变器制造,从建成大规模光伏发电基地,到形成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从高原生态有机畜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到中藏药、畜产品深度加工和高原特色生物高值化利用等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无不体现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大贡献。(马新)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