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域青海整体功能 如何“呼之欲出”
青海新闻网讯
图景展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在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多年来,青海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富有青海特色、符合青海省情的城乡统筹建设之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关系调整取得进展,协调发展提档升级,优势互补、彰显特色、竞相发展的城乡区域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全域青海整体功能更加协调”的目标,为青海儿女描绘出了一幅创造优势、突出特色、城乡乐业、共谋发展的美丽画卷。
一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产城一体的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从而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激发内需潜力。
短板 ——城镇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
破题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建设特色小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成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带动力量。
对于青海而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谋求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差异互补发展的具体实践,是打造产城一体,突出特色优势的必由之路,同时还是青海推动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美丽青海”推向全世界的有效路径。
展望 ——2016年,青海16个美丽城镇、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群科镇、茶卡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省政协委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姚宽一介绍,2017年,青海要找准“发力点”,实施6万户农牧民危旧房改造和16个美丽城镇、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做好5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同步培育打造10个省级特色小镇。
共和、同仁、贵德、海晏、玛沁等县撤县建市和湟中县撤县建区步伐也将逐步加快,门源、民和、互助等三个民族自治县逐渐向城区体制转变。
同时,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试点等项目的逐一实施,将促进城镇生活更加宜人、更加宜业、更加宜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海不妨学习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建设一批自然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特色小镇。
二
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短板 ——纵观全局,青海虽然近几年相继实施了一大批供水、污水处理、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但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仍然十分缺乏,大部分市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就业、教育、医疗、社保还有待完善提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破题 ——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未来青海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统筹推进城镇化,淡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谋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乡村居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城镇化质量提高的过程,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支撑青海省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施。
展望 ——2017年,青海将推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加快城镇道路、垃圾处理、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扩大垃圾分类处置覆盖范围。
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实施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城镇教师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支教,鼓励公立大医院医师到农村牧区和街道社区开展诊疗服务。
我们不妨学习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模式:将循环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融进城镇建设当中,不断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如结合“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从规划层面解决了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以发展旅游型、生态型、文化型精品城镇为导向,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向城镇全体居民、牧区村社居民覆盖和延伸。通过水利建设项目实施解决牧区人畜饮水难的问题;通过市政道路、乡村道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通过电网改造、变电站建设、配发户用太阳能等,解决群众用电难的问题等。
三
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速扩容与促进转型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
短板 ——我省地域广阔,东西部和城乡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城镇空间分布松散,城镇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不清晰。
破题 ——通过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突破。
展望 ——“十二五”以来,我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重点县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完善,功能明显提升,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全力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我省东部城市群建设与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构建大产业、大生态、大民生、大交通、大信息、大物流、大旅游协同发展新格局,将东部城市群打造成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典范。
基本形成与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建成以西宁市为中心城市,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玉树市为区域中心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有机协调的城镇体系。
推动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落实“一核两带一圈”新布局,促进东部城市群提速扩容、转型升级。
落实加快海西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意见,实施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补链项目。推进环湖地区特色种养、加工、旅游等产业发展。(张蕴)
一线故事
城乡一体化农村换新颜
1月16日,高原古城西宁,沿着109国道驶入城西区彭家寨镇阴山堂村,沿途看起来干净整洁,不见曾经被随意丢弃在道路两侧的垃圾。
走在阴山堂村的道路上,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路面,整齐排列的房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时可以看到保洁员正在清扫,群众也很自觉地将垃圾倒进大型垃圾斗里,通过专人专管,乡村的环境卫生有了极大改善。
从2016年8月开始,西宁市城西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并实施了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管理机制,旨在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努力营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如今,快半年时间过去,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已经在城西区实现了全覆盖。全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40岁的环卫工人贾全兰是阴山堂村村民,正在认真地打扫村子里的卫生,不放过任何角角落落。
“我已经干这个工作四年了,之前是在国道沿线,现在扫到了村里来,主要负责村子的全天候保洁。”贾全兰说。
阴山堂村位于城乡结合部,以前村子的环境卫生状况不佳。除了“各人自扫门前雪”,村民没想过维护全村的环境卫生,甚至有些村民还把自家垃圾往外倒,夏天蚊蝇成群。
“乱倒垃圾不说,一刮风,到处飘塑料袋,还有不知道哪儿飘出来的臭味儿。刚开始清运时,每天都要拉走五六车,多少年的垃圾都被清出来了。”贾全兰说。
在阴山堂村党支部书记郭正功看来,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给村子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上。“以前大家乱堆乱放乱扔好像也没觉得不好,村里脏得吃不住,都是发动党员收拾。现在好了,有保洁员,大家也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28岁的外来媳妇甘金花正提着垃圾袋向村里不远处的大垃圾斗走去,“现在很少有人乱倒垃圾,村里打扫得这么干净,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到处倒。毕竟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干干净净的,心情也好啊!”
现在村子的环境卫生和城里一样,由政府部门来管之后,简直就是大变样!
如今,城西区已经基本完成城乡环卫一体生活垃圾治理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城乡环境面貌全面改善。
城西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环卫科科长赵俊生告诉记者,城乡一体化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现在我们5个村庄有56名清扫员,今年,我们将再配备30名左右的清扫员,细化村庄的清扫保洁工作,助推环卫工作精细化,进一步保障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赵俊生说。
环卫工人正在保洁。(潘玲)
记者感言
打造特色小城镇的内涵与外延
2016年我省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区域格局不断优化,协调发展得到持续提升。而王建军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17年又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
过去一年,我省特色小城镇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特色城镇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促进全域青海整体功能更加协调的必然选择。
从定义来看,特色小城镇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要发展特色小城镇,关键在于“特色”二字,具有独特的内涵、避免“千镇一面”才是特色小城镇的关键。
所以,首先要有“地方特色”。各地在发展特色小城镇过程中要始终抓好坚持规划引领,做到科学布局、凸显特色的“先手棋”,以自身特色资源优势为突破口,形成自给自足的产业特色,营造出区域价值和吸引力。
其次,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结构,进而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同时配合“改革创新”,敢于承担责任、因地制宜、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注入源源动力。
一个充满活力与特色的小城镇必将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融会贯通的新渠道。与之而来的便是特色小城镇“羽翼丰满”带来更广阔的外延。
众所周知,我省的群科镇、茶卡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拥有了“国字号”的金字招牌,这是高原地区的偏远小城镇走出青海、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里程碑”,纳入国家部署,从一个方面讲,是实现了从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是以“四个转变”的发展思路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具体体现。
加快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我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我省高原城镇放飞自我、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丰富内涵核心,拓展外延发展,响应号召,真抓实干,未来指日可期。(张蕴)
百姓心声
瞧咱农村的好光景!
在湟中县鲁沙尔镇阳坡村,银铜器加工户有120多户300多人,占到全县总数的40%,制作的佛像、器具等产品远销泰国、尼泊尔、印度等国,同时在北京、上海、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场。在银铜器加工行业内流传着“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
在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湟中县积极加快推进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阳坡村党员王富邦从事了22年的银铜器加工。在他看来,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对于阳坡村来说是新的发展契机,将进一步缩小阳坡村和城市的差别,融入全县发展大格局。阳坡村也计划打造成为一个以银铜器加工为主的特色文化村,带动全村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
海东市在2016年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9568户,用足用好城市棚户区融资贷款。同时,努力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全市120个乡村。
家住海东市平安区沙沟回族乡侯家庄村的徐生贵指着村庄的地面高兴地说着:“以前啊,村里六乱现象非常严重,到处都是垃圾成堆,柴草堆、粪堆乱堆乱放,严重影响了村里的面貌。这两年,政府通过村级道路硬化、环境卫生保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整治工作,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百姓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政府对群众的文化生活也非常重视,修建了村级文化广场,配套了文化器材、服装,给村民配备了图书,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村里‘晒阳洼儿’、打麻将的人很少见了。村里晚上还有路灯,出门也不怕黑了。”
在柯鲁柯镇花土村村民郭正钢看来,在德令哈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带动下,柯鲁柯镇发展一年比一年快,如今的柯鲁柯镇早已今非昔比。马路修到了家门口,道路两旁还多了排水沟,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把柯鲁柯镇与德令哈市区紧密相连,从闹市区到镇上驱车仅仅数十分钟。
城市里的“新鲜玩意”和镇子里的农副产品都有了更好的销路,乡亲们看病也方便了,生活娱乐也丰富了,幸福指数与“城里人”不相上下。
就眼前,在乡镇领导带领下,大家又开始搞旅游产业,这也打破了乡下人只能靠地吃饭的窘境。现在镇上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对小镇进行全方位改造,打造海西的第一个农垦文化风情园。郭正钢觉得生活在小镇上就和生活在大城市一样幸福。
自2014年至2016年底,格尔木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底线,以加快农民住房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大力改造农户住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村庄环境和产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
家住格尔木市大格勒乡龙羊村的闹布才仁看着村子的变化,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说:“前几年,村子里很乱,环境也很差,没有现在的广场,平时买菜都要跑到镇上去买。现在不同了,生活很方便,跟城市里有点像了,希望新的一年里村子能够越来越好,让我们住在村庄的人感受到城市的氛围”。(潘玲 罗珺 程宦宁 马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