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用健康迎接未来
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将每年8月8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这不仅是纪念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希望借此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促进我们树立经常健身的健康理念。今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这样几个数字尤其醒目,比如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要达到100%。未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要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要能基本覆盖全民等。在我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在吃穿无忧的同时,老百姓对“健身”这个词也越来越重视。记者从省体育局了解到,今年我省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总次数超过3万次,较上年增长5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70万人、人口比例达29.3%。
设施建设:为大众健身提供便利
11月29日,立冬近一个月了,几场大雪过后,夏都西宁俨然已经进入了寒冬状态,早晚温差尤为明显。虽然冬日的早晨室外零下11度的寒冷让人有些蹑手蹑脚,但在省城人民公园内,仍然有不少老年朋友踏着音乐的节奏,“挥拳舞步”。记者沿着公园内人工湖走了一圈,目测有上百位老年人打太极、跑步、打拳、扭秧歌……各种健身运动,目标只有一个———强身健体!
家住胜利路的李发强老人是一位跑步运动爱好者,每天早上到公园跑两圈已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习惯。由于家离公园较近,他和老伴在公园锻炼完,再顺便去附近盐湖路口的早市买点菜。生活安排的规律有序。按照李大爷的话说,“每天都新鲜:新鲜的空气,新鲜的蔬菜,锻炼了身体,心情也舒畅!”
除了早上,晚上7点至10点,也是许多市民健身运动的“黄金时段”。作为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全民健身运动,广场舞既娱乐身心,也锻炼身体,是大妈们最喜闻乐见的运动。在省城文化公园,每晚来段锅庄,跳一曲广场舞成了附近居民们的习惯。“老锅庄+新锅庄+新型健身操,每晚跳完回家,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睡眠质量。”家住海晏花园的刘女士告诉记者,退休在家的她坚持每晚跳广场舞已经一年有余了,偶尔还会组个小舞蹈团为社区表演节目,充实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心情也愉悦。
健身越来越受到市民大众的关注,无论是已开放的省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还是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都旨在为市民大众合理安排,确保其方便、就近、就地参加健身活动。据记者了解,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体育器材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寺院,今年争取资金5226万元,为全省600个行政村、98个乡镇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争取资金4560万元,实现全省7个市州、16县(区)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争取产业资金和本级彩票公益金9800万元,完善了全省体育基础设施。近二年,西宁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78万运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仅2014年,截止目前,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80万元,为四区布点体育健身器材1959件,在全市老旧住宅小区安装健身器材,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健身平台;投入建设资金458万元建成西宁市南川河全民健身长廊;并积极打造美丽村庄,为西宁市150个行政村配发篮球架139副,体育健身器材1330件,截止今年10月,我市661个行政村拥有了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0%,有效地为大众健身提供了有效平台。形成市、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四级体育健身网络。同时在健身之余发展了各社区不同的广场文化,丰富了群众文体活动,满足城区群众健身要求。截止2014年底,西宁市将完成西宁市市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任务。
多样方式:满足人们健身诉求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充斥着年轻人们的生活,朝九晚五的工作,让年轻人谈及健身运动时就会大叹“没有时间”,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亚健康”的生活状态。在西宁市某电力公司上班的小王就是一位标准的“快节奏上班族”。每早7点钟起床上班,晚上7点钟才下班的小王常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以至于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是否需要锻炼。据小王讲,有时候周末的时间都会被工作“占用”,好不容易遇上休息,连动都不想动,就更别说是早起去运动健身锻炼身体了。睡个懒觉,上上网,打扫打扫卫生,周末就“匆匆无影”了,健身对于他而言简直遥不可及。
但是,也有很多喜欢运动的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坚持以各种方式锻炼健身。在西宁市某单位上班的小何就通过健身房实现了她工作之余强身健体的诉求。据了解,小何每周都会去健身房锻炼3、4次,按照健身教练给其安排的课程,跑步或者瑜伽,每每一锻炼都会在两个小时以上。小何直言,尽管健身需要坚持,但每次锻炼后,觉得人整个都精神了,第二天工作起来也精力充沛。“有个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她说。
位于西宁市海湖新区的青海省体育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综合体育中心,集训练、健身、赛事、文艺、集会、展示和景观旅游特色为一体。今年11月20日正式向市民大众开放后,吸引了众多运动爱好者,成为推进西宁市文化体育发展的良好平台。据青海省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国林生告诉记者,中心自开馆以来已陆续向市民开放了10个室内及室外的体育健身场地,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儿童健身馆等,每日健身人数达百人,周末来健身的人数会更多。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惠民健身,体育中心一年有14天为群众全天免费,即每月8号及农历正月初四、初五、初六都会向市民免费开放。
正在建设中的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是集健身、文化休闲、体育用品商场等设施于一体的健身场所,作为西宁市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将是我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全民健身场所和体育主题综合建筑群。一流的健身设施如地上10层的文体活动中心、下沉式广场、游泳馆、网球馆等,集健身、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市民健身的好去处。
随着体育设施和项目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周末的时候也会选择二、三好友相约,或加入体育社团来完成自己运动健身的目的,如加入健身房、登山队、自行车骑行队、武术队、跆拳道俱乐部等,既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广交了朋友,又达到了健身的目的。据了解,目前我省共有各级各类体育协会376个,较上年增长12%,其中省级体育协会167个。西宁市体育社团组织达51个,活动站点285个;常年在各站点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5681名。
生活茶座
中青年人更应多运动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不断的提升,自我保健意识逐渐被唤醒。公园里,广场上,在健身步道上,总有一些人坚持着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锻炼的人大多数是老年人,而作为社会主体人群的中青年人,他们承担的工作生活压力最大,但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并不多。生活越来越好,运动越来越少,健康越来越差,成了相当部分中青年人的生活现状。
在我们身边,多吃喝了一点、少运动了一点,稍一“享受”生活,就成了“小胖墩”、“啤酒肚”,以及血脂、血糖、尿酸都高的“三高白领”越来越多。一个不留神,体检时发现自己也成了“亚健康”人。据了解,每年都有不少“白领”由于工作压力过重,缺乏体育锻炼,出现了“似病非病”的亚健康状态而到医院就诊,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器质性的疾病,只是因为压力大,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导致。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生命既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珍惜生命,自然离不开运动。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现代病”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许多疾病与我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缺乏运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时下许多年轻人每到周末或闲暇时间“请人流汗”,同样的请客,更多了一份心意和对亲朋好友的关心,这样既可以和朋友共度周末,也锻炼了身体,成了一种时尚的社交方式。用打麻将的时间去打羽毛球,用周末喝酒聚会的时间去运动场,能走路就不坐车,能走楼梯就不坐电梯……无时不刻都想运动。而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意识到,加强体育运动,积极锻炼身体,才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获取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
运动在于锻炼,锻炼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吕氏春秋·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只有动起来生命才会更有生机活力,只有运动才能保证人体代谢过程旺盛。持之以恒的运动,可以预防身体的“外强中干”。所以作为社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中青年人更应该加强锻炼,树立经常健身的健康理念,为健康生活多运动,多锻炼,坚持到底。
比金钱更容易浪费的是时间,比时间更容易挥霍的是健康。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寒冷,但锻炼健身不分季节。幸福生活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事业有成需要充沛的精力,为了身体的老本儿不“坐吃山空”,为了精神昂扬地投入工作,让我们积极去健身吧!
相关链接
什么是“10分钟体育健身圈”?
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是江苏率先在全国提出的全民健身概念,是指城市社区居民以正常速度步行10分钟左右,也就是800-1000米的距离,就能找到可供健身的设施、场馆或场地,享受公共健身设施、基层健身组织、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基本公共服务。“10分钟健身圈”主要包含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二级指标是分散在市区的全民健身中心以及中小型场馆,三级指标是分布在小区以及城市各个角落的体育公园等设施。“10分钟体育健身圈”是对全民健身路径、示范社区和全民健身广场升级打造的一种基于就近、就地、便捷和有效的健身模式。(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