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省两会】向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迈进

16.01.2023  12:40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王瑞欣 报道)1月15日,记者从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一年来,青海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关系,在受疫情反复影响、全省旅游业持续承压、文旅市场活力明显减弱、文旅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经过全省文旅行业不懈努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工作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丰富

  去年以来,我省打造以西宁市为中心,格尔木、玉树市为支点的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生态旅游精品环线,将文艺创作、公共服务、非遗传承、文物利用、考古发掘等文化类资源融入旅游环线建设。通过完善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构建了生态旅游风景道,培育红色游、乡村游、冰雪游等。全省现有A级旅游景区160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休闲街区17个。金银滩-原子城、茶卡盐湖景区5A级创建扎实推进。西路军纪念馆、班玛红军沟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具有青海独特代表性的旅游线路不断涌现,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7条线路入选“十大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推介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8条,“乡村是座博物馆”主题线路8条,一批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

   产业升级健康发展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旅游行业产业升级、健康发展的基石。通过不断努力,去年全省共培育文化和旅游企业9000余家,规模以上5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省级103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家,认定非遗工坊42家、“青绣”培育工坊70家。西宁市、黄南藏族自治州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唐道·637步行街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券发放工作,共发放各类文旅惠民消费券1700.58万元,直接、间接带动消费5.2亿元,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内外。落实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00%暂退政策,开展质保金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同时,坚持文旅融合、文化赋能,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创作既有生态体验又有文化感受的大型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民族歌剧《青春铸剑221》等文艺精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演出等文化活动6500余场次,服务群众1100余万人次。落实文物保护资金2.28亿元,宗日遗址、热水墓群等考古发掘项目扎实开展。长城、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颁布《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设立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实验区,“考古热”“博物馆活”“非遗火”蔚然成风。

   区域特色发展不断凸显

  积极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是去年一年文旅事业发展的“核心词”。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通过区域特色发展,西宁市建设生态旅游集散中心9个,旅游服务基地功能显著提升。海东市以做优黄河风情、河湟民俗等乡村旅游为目标,打造出了河湟文旅品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则储备生态旅游项目210个,重点打造茶卡盐湖等龙头景区。海南藏族自治州以黄河水电、光伏工业为重点,开发工业旅游,促进工旅融合。海北藏族自治州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祁连阿咪东索等景区建设。玉树藏族自治州着力打造玉树唐蕃古镇等特色小镇,举办“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扩大影响。果洛藏族自治州与携程集团、西北航空集团对接,开展“雪域净土”等旅游资源宣传推介。黄南藏族自治州打造以“热贡艺术”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达3.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