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在全省水利科技创新会议上的讲话

16.03.2018  11:33
 

加强科技创新    助力水利改革发展

--在全省水利科技创新会议上的讲话

王海平

(2018年3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驱动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张世丰厅长亲临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体现了水利厅党组对水利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表明我厅坚持科技兴水的决心。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近年来我省水利科技工作情况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五年来水利科技工作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5年来,省水利厅认真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围绕水利改革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企业的联合攻关,采取研究-示范-推广的科技管理模式,统筹推进“水资源、水供给、水生态、水环境、水工程”五位一体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5年来,全省水利科技投入1.51亿元,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科技推广、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948”项目及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19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一批科技成果陆续得到推广应用,为我省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法规体系建设方面。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水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有效落地,出台了《青海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发布了《青海省水功能区划(2015-2020年)》《青海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青海省用水定额》和《青海省水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将全省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市州,全面建立了省、市州、县三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在水土保持方面。 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江源地区、环青海湖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和柴达木盆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东部地区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对西部和南部降水适宜地区,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覆盖。同时突出淤地坝建设,加大预防监督和保护力度,实施坡耕地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一批水土保持项目,涌现出西宁长岭沟科技示范园、火烧沟流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工程,对全省水土流失治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西宁、格尔木、德令哈3个节水型城市建设试点、西宁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试点城市用水总量控制在核定指标之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28%,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等均达到试点确定的指标。西宁市以清水入城工程为依托,优化水资源配置、治理湟水河道、修复北川河生态,建设宁湖湿地,推进截污纳管,加快南北两山绿化。海北州以实施青海湖湟鱼洄游通道、西海镇金银湖水生态长廊项目、祁连县环八宝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为切入点,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省水利厅以项目为载体,全面加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监测,开展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和黑泉水库等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水文监测信息实现了实时传输和网上查询,建成了省级水资源管理中心和西宁、海东等水资源分中心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信息中心。结合三江源区生态监测,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新设备的应用推广,引入自记水位计、雷达水位计、原子吸收仪等先进的检测技术,改变了长期依靠水文缆道的传统测流方式,实现了测验方式上的新突破。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 以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引水隧洞在省内首次采用双护盾式TBM施工,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总结经验和优化设计,成功解决了因隧洞围岩高应力、大断层、大埋深、涌水、泥石流、瓦斯等罕见技术难题,实现了工程全面贯通。引大济湟西干渠工程创新性地引入“绿色施工”的理念,开展水工隧洞绿色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采取“早进洞、晚出洞”“零劈坡”进洞方案,对渠道、渡槽和倒虹吸渠线进行优化调整,大大减少了土壤扰动面积和土方开挖量,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在隧洞施工中采用了铣挖机、单头掘进机、钢拱架防护网支护等技术措施,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省水电设计院在互助县南门峡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中通过引进高精度、大测深的地质雷达设备及技术,成功开展了钻探测试验证。我省在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中突出生态理念,注重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广泛应用生态格宾网箱,新建和加固生态堤防、护岸1375公里,民和县水利局在巴州沟河道防洪工程中勇于创新,积极推广应用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年来,我厅分别在西宁、海东、海南、海西等地推广应用管灌、滴管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92.8万亩,同时开展黄河谷地、海南州、柴达木绿洲三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91.89万亩。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技术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新增改善了农田和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带动了一批农业现代园区建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 成立了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青海工作站、省流域水循环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和乐都、刚察、贵德3个灌溉试验重点站,同时在海西州成立了水资源配置及高效利用创新创业团队,以农业节水、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等为研究方向,培养和聚集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科技成果,为青海水利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水利科技服务能力方面。 积极创新智力引进机制,与水利部水规总院、水科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设计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谋划水利发展思路、加大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前期工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连续多年举办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宣贯培训和工程技术交流,为提升水利科技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家防总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全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囊谦县香达水电站工程设计”获2015 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铜质奖,同时该院还荣获2015年度全国水利建设市场AAA级勘察、设计单位。省水文局主持完成的“黄南、果洛、玉树州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水资源配置”项目获2016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建立了以承担单位为依托、项目负责为核心、项目合同为依据的管理体系,执行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经费开支、验收鉴定、成果申报、档案入卷等管理程序。省水利水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完成的《荒漠化防治环境友好型材料及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通过在青海湖沙区示范,沙区植被覆盖度提高了40%,被确定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主要推广技术,为青海湖流域生态修复和防沙治沙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作用。该公司承担完成的“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灌溉智能控制”技术成果在互助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二、我省水利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现阶段我省水利科技仍处在补欠账、强基础的关键时期,与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要求相比差距明显。

一是科技人才队伍支撑能力有限。水利科技高端人才缺乏,激励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水利科技整体水平偏低。

二是科研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相对落后,水利科研基础能力薄弱,投入机制不完善,与国内同类机构相比差距较大。

三是科技成果推广率较低。长期以来,受政策、体制、机制等影响,水利科技推广工作相对滞后,课题承担单位只干 工作 , 不善于总结 ,推广“短板效应”日趋明显,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不到有效利用,水利技术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标准实施、成果转化亟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转变工作思路,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不断改进科技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健全管理制度,加快形成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着力提升水利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加强水利科技创新服务。围绕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需求,转变传统科技管理理念、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坚持“放管服”结合,做好水利科技发展规划、政策、标准、评估和技术监督,着力加强重大水利发展战略研究,为水利重大规划、重点项目和重要问题决策提供科学建议和方案。

(二)夯实科技发展基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科技推广中心、灌溉试验中心、重点实验站等,联建共建水利科技研发平台,整合资源资金,重点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重大水利工程关键技术、河长制湖长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除险加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在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中积极采用水利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利科技创新,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水治理智能化水平。当前在物联网、云计算的推动下,水利行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我省水利信息化的特点和短板,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 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与水利业务工作的融合,充分利用信息、网络、遥感等先进技术,积极开发和打造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运行管理等云服务“实验田”,形成自动化、高精度、多元化的智能采集系统,构建水情雨情工情灾情、水文水位水量水质、水土保持等水利信息检测采集体系,完善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推进水利信息资源互联互享,通过三维可视化管理,实现“千里之外”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实时监控、实时传送,进一步提升水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水利技术监督,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要以“水利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加大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质量控制、安全生产、运行管理行为的稽察、检查和督查,强化政府质量监督管理,开展质量管理、安全生产考核和文明工地、质量安全评优活动,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和质量信用体系建设,指导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五)强化水利科技交流,加速培养科技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水利学会、工程协会的作用,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标准信息公开、宣贯培训、试点示范,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水利科研、勘察设计、建设管理后备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大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和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同志们,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聚焦水利改革发展需求,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科学严谨的态度、高效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凝心聚力推动水利科技创新,为我省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