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菜篮子”建设工作尖扎座谈会一周年纪实
2013年6月1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全省“菜篮子”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气候温润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召开,首次把“菜篮子”工程当成头号民生工程;把建设“菜篮子”提高到战略高度;将平抑物价,丰富菜篮子等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老百姓看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时间飞逝,又是一年6月1日。从这个节点切入,盘点一年来“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果,不难看到从海拔2000米左右的海东市到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果洛;从东部农业区到青南草原,“菜篮子”座谈会的精神已根植于青海广阔的农牧区。
这一年间,在省委、省政府大思路谋划,大手笔推进的战略要求下,全省各地各部门以“拖不得、等不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产能发展、产销对接“两个中心”,精心谋划部署,认真组织落实,全省“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支持前所未有
2013年年初,我省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要从战略发展、改善民生的高度,以拖不得、等不起的使命感加强菜篮子建设,大思路谋划,大手笔推进。”2013年6月1日,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全省菜篮子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菜篮子建设的主动权,把湟水流域和黄河谷地发展成蔬菜基地,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一部分菜地,建设一个政府可控的农副产品流通批发市场。”
7月16日,省委常委会将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畜产品有效供给;继续加强价格调控,落实“菜篮子”建设部署,抓好产销衔接,重点整顿农贸批发市场秩序等解决事关居民生活消费的价格问题列入下半年经济运行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中。
7月18日,省长郝鹏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要提高特色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菜篮子”建设由城郊向农村延伸、由湟水流域向黄河流域扩展。
之后,省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专题汇报、相关负责领导深入一线调研,还召开数十次市场价格调控工作联席会议,并成立了由20个单位部门组织成的全省“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实行“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将“菜篮子”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8月30日,省政府正式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新的高度作出了“菜篮子”基地巩固转移的战略部署,并提出菜地“红线”制度,将“菜篮子”基地纳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大力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启动肉牛肉羊发展计划,制定基本菜田红线保护办法,在扩大省内蔬菜规模的同时,开辟省外蔬菜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奶肉蛋鱼菜等供给能力。这些要求站位高,指向明,既重当前,又管长远,为“菜篮子”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4年5月22日,全省召开“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观摩会,再次将“菜篮子”工程建设向纵深推进。
资金投入历年之最
5月下旬,黄河流经的尖扎县段已是绿意盎然,在措周乡措干口村的蔬菜基地,一排排日光节能温棚坐落在黄河岸边。基地西边工程人员还在抓紧时间建造新棚,旁边部分温棚内种植的辣椒、西红柿等果蔬已经是枝繁叶茂。东边是集中连片露天蔬菜大田,村民们正在铺膜栽植辣椒。
“以前尖扎县的蔬菜种植数量和规模几乎没有,老百姓只种一点自己吃的蔬菜。自座谈会后,全县蔬菜基地从无到有发展到了今天的6个,共建设日光温室257栋。”随行的县农牧和水务局局长多扎西说,“去年全县在省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对集中连片露天蔬菜和温棚分别进行补助,全年支农资金首次突破1000万元。”
据悉,今年黄南藏族自治州计划投入藏区“菜篮子”专项资金5250万元,新建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1100栋。目前,同仁县已完成墙体建设220栋,预计10月底建设完成;尖扎县已完成规划编制、地块落实及土地整理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走进海东市的黄河菜篮子基地建设现场,一派紧张忙碌的施工场面。正在现场的市农牧局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工程总规划面积4.5万亩,一期建设1.5万亩,主要由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区、标准化露地蔬菜种植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区、水产养殖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化验区等7个建设内容组成。项目总投资3.43亿元,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基地建设成为集果、菜、鱼、肉、禽、蛋、奶等种养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示范引领生产区,以此带动全省范围内的黄河流域1市2州5县菜篮子工程建设。
去年,西宁市落实投资补助资金8335万元,建设冬暖式温室2615栋,争取并落实省级地方债券“菜篮子”工程建设资金4702万元,用于集中连片高标准设施蔬菜温棚建设212栋,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水电路、保温设备配套和3000栋旧温室提升改造。还投资市级资金500万元,自筹9000万元完成建设畜棚4000栋,投资市级资金2500万元,自筹1亿元,改造、新建57个畜禽养殖基地。并争取省级设施农业水利设施资金1370万元对湟中、大通、城北、城中区的6个乡镇14个村的设施温棚水利设施进行配套。
据了解,今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将重点规划种植业生产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配套体系建设等项目5大类90余项,规划总投资额达到51亿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目前已建成格尔木、德令哈、乌兰、都兰4个千座以上规模化种植小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达94个。计划今年新建温室4000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5万亩,自给率上升到55%,并建设畜用暖棚1500栋,新增规模化种植小区15个。
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说,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省级财政多渠道投入资金达到7.44亿元,并首次安排地方债券资金等支持工程建设;各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到8625万元,均创历年之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投放,因地制宜支持各地发展“菜篮子”生产。农行省分行近三年来,累计向全省“菜篮子”工程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发放贷款8亿元;省农信联社发放贷款1.6亿元,支持日光节能温室、畜用暖棚等设施农牧业建设4500余项,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为有效缓解省城特别是冬春季蔬菜供应的短缺现状,去年西宁市与海东市签订了蔬菜合作框架协议,与四川德阳签订了共建西宁专供蔬菜基地合作协议,共落实省级地方债券飞地蔬菜基地建设资金1000万元,在德阳落实5万亩蔬菜专供基地,建核心区设施蔬菜基地5000亩,冬春季为西宁地区提供10万吨新鲜蔬菜。
近两年,海南州先后建成各类蔬菜温棚6890座,其中高标准节能温室1880座,蔬菜种植面积年均保持在3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4.3万吨,蔬菜自给率为22%。还累计建成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32个,培育农村牧区经纪人1342人,年出栏千只以上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0多户。截至目前,仅贵德县建有储量1800吨的蔬菜保鲜库1座;各县建有百吨级肉产品冷藏库9个。
黄南州以打造沿黄“万亩蔬菜带”和“千棚县”的发展思路,蔬菜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4150亩,扩大到今年的8000亩,累积建成蔬菜温棚1270栋,全年蔬菜总产量达到1万吨。以同仁县为例,从事蔬菜种植的本地菜农150多户,户均收入比粮农高1600元,尖扎县菜农达到3100户,户均收入比粮农高3400元。
海北藏族自治州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发展,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000多栋,设施蔬菜种植面积570亩,年总产量1890吨,露天蔬菜种植面积6230亩,年总产量为5941吨。规模养殖小区达到50个,藏羊5000只以上的规模小区有23个,肉、奶总产量在满足本州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前提下,65%可供应州外消费需求量。
为落实“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意见,玉树藏族自治州农牧系统成立6个专项工作组,历时半年沉入生产第一线,检查、督促和指导农牧业生产。去年全州累计蔬菜种植面积达6574亩,较上年增加1967亩。温室种植完成83%,实现了全州蔬菜生产淡季34%、旺季60%以上的自给率,部分叶菜类蔬菜完全达到自给。
果洛藏族自治州争取756万元上海援建资金,以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为目标,建设蔬菜基地3处(玛多、班玛、久治)。利用上海援建资金1000万元,建立肉牛养殖基地1处,年内牛存栏800头;建立藏羊养殖基地2处,年内存栏藏羊4800只;建立奶牛养殖基地5处,年内存栏奶牛6200头。还争取2100万元落实班玛县畜产品贸易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和达日县吉迈镇肉食品贸易市场建设项目。目前,因班玛、玛沁县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种植露天蔬菜的面积逐年增加,自行搭建简易温棚的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多。
据省农牧厅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共新建冬暖式日光温室2.5万栋,完成旧棚改造2507栋,配套保温被3407套。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道路硬化47公里,架设电力线路71.5公里,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趋势。设施温棚达18.62万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冬暖式温室种植率达到90%,产量达到159万吨,自给率达到73.5%。通过省级认定的规模养殖场达到707家,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1.5%,肉类、奶类、禽蛋总产分别达到31.98万吨、27.55万吨、2.25万吨。冷水鱼网箱养殖场发展到26家,设施网箱面积达到210亩,水产品总产达到6000吨,其中鲑鳟鱼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4%。(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