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薄”:让城乡孩子共沐公平教育阳光
2018年1月2日晨6:30,湟源县大华镇中心学校校长张秉珠准时来到了校门口。此时,寒风刺骨,室外温度超过了摄氏零下二十度,天空中飘着雪花。校门内,太阳能路灯的灯光柔和地照亮了平展宽广的校园道路,一排排楼顶的射灯将校园照得如同白昼。
张校长走进校园,走过实验楼、少年宫、专用功能教室楼、教学楼、学生餐厅、男女生宿舍楼,一排排楼房整齐地坐落在山坡上,橘红色的外墙面在寒冬中给人丝丝暖意。张校长从心底感到了欣慰:学校面貌的巨大变化、办学条件的飞跃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这一切,无不得益于2014年开始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全面改薄”)。
大华镇中心学校只是我省“全面改薄”成果的一个缩影。乘着“全面改薄”的东风,我省一座座农牧区学校和大山深处的教学点,像褪茧的蝴蝶,色彩明亮,朝气蓬勃,在一望无际大草原、绿树掩映的山间村头,成为最夺目的地标。
经过实施全面改薄工作,大多数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提升了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截至2017年12月,全省1889所(含教学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有1458所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学校总数的77.18%。
办学条件差 学生无体育活动场地
大华镇中心学校距县城8公里,服务范围涵盖全镇11个行政村,依山而建,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制学校。“全面改薄”前,校园内没有一块硬化场地,道路也都是泥土路。晴天,师生走在校园里,一脚踩出一个土窝,老师学生都是一身土;雨天,满地的泥泞,教室里沾满了泥脚印,宿舍里学生床单上也沾满了泥巴。更令历任校长头痛的是,学校地处山腰,地质环境为湿陷性土壤。每逢降水,校园地面就会塌陷出一个个大坑,年年治理年年塌,学校花钱巨大但安全隐患不绝。
学生住宿在破旧的平房里,一排大通铺睡十几个学生,没有暖气,仅靠一个小煤炉取取暖。学生就寝前,值班老师专门到宿舍里把炉火用水浇灭,再发给学生一个个灌满了热水的瓶子用于取暖,生怕学生煤气中毒。学生受冷受冻,老师也是于心不忍。
学校没有操场,体育课就在一块梯田状的空地上进行;体育器材极度缺乏,一副破旧的篮球架,几个瘪气的篮球,一块用砖头水泥垒砌的乒乓球桌,便是全校的体育家当了。
张秉珠坦言,尽管办学条件如此简陋,但学校并没有悲观和放弃,经过学校师生多年的努力,校园处处仍是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但如何尽快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一直是他心中的期盼。
提升基本办学条件,补齐短板兜住底线
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写进报告,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从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了解到,2014年以来,我省围绕全面改薄“20条底线要求”,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省、市(州)和县(区、市、行委)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全面改薄”领导小组,组建了项目办,充实项目办专职工作人员,形成了各级政府统筹部署、教育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县级项目办实施的工作格局。
省教育、发改、财政、建设部门在教育项目规划制订、项目选定、项目建设进度、落实配套资金等方面事前协商沟通,事中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使“全面改薄”项目规划与我省其它教育项目建设有机衔接、“无缝对接”。
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改薄”作为夯实教育基础、改善民生保障水平,实施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落实省政府统筹安排、市州政府监督检查、县级政府具体实施责任。省政府每年与各市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全面改薄”开工、竣工情况列入重点督查考核内容。
在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做到了三个“决不允许”,即决不允许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决不允许用专项资金偿还债务;决不允许出现“挤出效应”,用中央和省级投入的专项资金替代地方投入,确保了项目专款及时足额到位。在中央资金和政策的引领支持下,加大统筹力度,全力推进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建设。从2016年开始,我省取消了六个民族自治州教育基本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取消后的六州教育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均由省级全额统筹安排解决。
省“全面改薄”工程规划期限为2014年-2018年。规划资金总量73.5亿元,已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学校1889所。截至2017年10月底,全省“全面改薄”工作累计下达资金61.4亿元,占规划资金83.5%。其中开工校舍面积168.9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量的94.9%;竣工面积144.6万平方米,占规划总面积的81.2%。设施设备购置完成10.1亿元,占规划总量的83.1%。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旧貌换新颜 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全面改薄”后的大华镇中心学校校园实现了无缝隙硬化。校园平展宽敞,道路笔直,全校师生告别了尘土飞扬的环境,消除了校园安全隐患。男女生搬进宿舍楼,单人单床。宿舍楼每层都有水厕和洗漱室,安装了热水器和饮水机,24小时都有热水,学生随时都能喝水洗漱。宿舍成了同学们生活的乐园,休憩的港湾。
“学校新修的操场,成了全县农村学校第一个塑胶操场,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场地、体育器材配备齐全。阳光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有专用的少年宫,开设了舞蹈、绘画、葫芦丝、象棋、十字绣、剪纸、计算机等课程。通过这些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了学生的课外活动需求,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张秉珠高兴地说。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哪个同学来告诉老师,我们在前面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学生们跟着电脑里的老师,高声回答问题。
而此刻,远在青海湖畔的江西沟民族寄宿制小学三年级学生与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一起,利用“专递课堂”,正在同上一节双语数学课《毫米的认识》。
江西沟民族寄宿制小学校长仁青多杰介绍,以前老师们常常是一间屋子一块板,一张桌子站一天,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说一天。2013年以后,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和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所有教室全部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修建了一间计算机教室和一间录播教室。学校与县区优质学校开设专递课堂,很好地解决了开不齐、开不足课的难题。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建设与发展,有效地推动了青海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的快车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高原腹地每一个孩子身边。目前,全省98%中小学教学班级和90%教学点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83%学校接入互联网,近29%学校建成功能齐备的校园网。
对照全面改薄20条底线标准,为率先确保基本办学条件,我省通过省级集中采购等多种方式,集中力量解决中小学课桌椅和寄宿制学生用床问题。截至目前,购置新增9.6万套单人课桌椅,实现1人1桌1椅(凳)的规划任务;购置学生用床10.61万张,实现寄宿生1人1床位,消除了“大通铺”现象;全面实现了寄宿制学校食堂供餐;安装监控和安保设备,改善了学校基本生活条件。
2016年起,我省还对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15年免费教育,同步建立了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了中职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全面改薄”工程与15年免费教育兜底工程紧密结合、统筹推进,体现了改善办学条件与提高民生水平的双重效益,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通过四年来的项目实施,全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掩映在绿树中,标准化的运动场上活跃着学生的身影,教室窗明几净,荣誉室里挂满教学、文化、艺术等各类奖旗奖状……这样的情景,在全省1889所“全面改薄”项目学校里随处可见。(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