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被报名”三方面追查不可少
近日,甘肃天水师范学院的小杜想上网报考公务员时,竟然发现自己已经被他人报了名。这个消息在其班级里炸了锅,随后班里35名同学里,有28人发现个人信息被盗用。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找回报名序号后发现,信息被盗的28人中,有20人都“被报考”了同一个单位——“徽县财政局”。随后,学生们向派出所报案处理(6月4日《北京晨报》)。
小杜的遭遇并非孤例。早在2011年就有浙江考生小杨因为身份信息被泄露,无法网络报名的新闻。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中,铜陵市公安局一岗位,12人报名,最终参加考试的只有1人。这两起事件都曾被认为是恶意报考的结果。虽然最终那些“被报考”的考生都通过官方途径妥善解决了问题,但背后存在的公务员考试“被报名”隐患仍让人不寒而栗。出现此类事件,总有一种“让老实人吃亏”的感觉,有关部门必须既追查,又追责,彻底堵塞漏洞。
首要的是在追查冒名者上真下功夫。在本次事件中,虽然小杜们已经通过现场确认将问题暂时解决,但“被报名”的悬疑尚未查清。盗用20个人的信息报考同一岗位,显然意在推高报名人数,阻止其他竞争者报名,以提高自己考取的可能性。这种刷人数行为违反了考纪,按规定可作出取消报考资格并禁考5年的处理,下一步理当通过技术手段锁定盗用身份信息者。其实锁定始作俑者的范围应该不难,可以对同一IP地址重复报名进行追踪和限制,对报考“徽县财政局”的相关考生进行逐一筛查,都能将背后的魑魅魍魉揪出来。
另外一个,就是要在考录程序设计上亡羊补牢。“被报名”一事提示我们,必须查漏补缺,改进考录程序。小杜最初向招考部门求助时,对方表示信息不得更改。明明除了身份证号和姓名之外所有信息都不对,为何还报上名了?只要与公安部门掌握的个人身份信息一对照,就立刻现形,人事部门应该有一套应急程序,发现错误能及时更改考生信息。公务员考试的确重要而严肃,但并非呆板冰冷,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改进考录程序以保障考生利益,也是应有之义。
最后,当在机制建设上防微杜渐,也就是适时启动追责程序。从天水发生的这起事件中,甘肃省公务员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从公务员报考环节看,保密工作是非常严格的,如报考人员的电话,审核人员都看不到,经过专门报批程序后,从后台才能看到,因此从我们这个地方泄露考生信息是不可能的。”笔者以为,这种包票还是不要随便打。从以往众多披露的事件来看,公务员招考中的萝卜招聘和冒名顶替现象,其背后都有“内鬼”进行内外勾连的影子存在。要堵住非法盗用个人信息的漏洞,必须严肃追责,内外监督不留死角。当然,这一切还须公安机关尽快查清事实,给考生们一个交代。(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