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湟水河城区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7.6公里湟水河清浊分流指日可待  

08.10.2016  13:38

开栏的话:这几年,西宁在南北山臂膀的拥抱下成长着,绿色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在蓝天环绕下,西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西北省会城市首位,西宁的颜值越来越高;清澈河水穿城而过,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已成为青海的亮丽名片。这几年,西宁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城乡区域发展取得新成就,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民获得感显著提升。这几年,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和节庆活动带动下,西宁名扬国内外。穿城而过的湟水河见证着城市每一处的改变。眼下,西宁又提出建设绿色样板城市的目标,为了记录这座“幸福之城、生活之城”的蜕变历程,本报记者小蔡将用眼睛去看,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用文字去讲述不一样的西宁故事。 

那么,第一个故事不妨先从我家门前的湟水河说起。 

五年后湟水河水质升为三类河水可洗澡 

站在秀水桥上,听着湟水河哗哗的流水声,望着河床上忙碌的施工现场,我感觉这条家门口的母亲河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十多年来,换了几处居住地点,我始终沿河居住,从未远离。

小时候,湟水河带给我的记忆是岸边泥坑积水中的蝌蚪,是坐着河中采沙马车“偷渡”对岸的快乐。千百年来,湟水河养育着沿岸的西宁人,被称为西宁人的母亲河。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湟水河766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采沙场、洗沙场。湟水河及其支流河谷地带两侧植被较差,土质疏松,沿河地区极易受洪水危害。近几年,西宁市通过湟水河流域(西宁段)排污口整治项目,治理了西宁段“三川一河”两岸排污口600多个。湟水河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原有主城区的污水收集管网已基本敷设完毕。2013年,湟水流域治理工作从单一治污向集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景观休闲和防洪泄洪为一体的综合治理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我省提出“生态立省”战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立了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为了早日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的母亲河,“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加大湟水河等重点流域和水域生态综合整治力度。2020年,西宁人民的母亲河——湟水河出省断面半数水域的水质将由现在的四类水质升为三类水质,水质进一步好转,湟水河水可直接洗澡。

清水入城” 211处非法采洗沙场全部关闭 

自2011年开展湟水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以来,西宁市紧紧围绕治沙、治污、规划、融资、征地拆迁、河道治理等工作,全面实施“清水入城”工程。同年,西宁市正式颁布实施了《沙石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办法》,成立西宁市沙石资源整治工作督察组,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河道两侧各500米范围内211处非法采洗沙场全部关闭,全市沙石资源治理已经进入长效管理阶段。

湟水河综合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大工程,涉及沿湟两岸经济发展和群众日常生活。我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成效显著。通过实行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根据实际开展新的治理、综合治理与景观改造齐头并进、严禁新增排污等措施,全方位保护母亲河。

为治理污水排放,西宁市开展截污纳管及排水管网建设,目前,已铺设完成城市排水管网约10公里。开展西宁市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取得实质性成果,污水处理接纳量逐年递增,污水处理工艺水平日益提升,污水处理厂、泵站和管网布局日趋合理。三年中,通过积水点改造项目,湟中路、七一路西宁宾馆等路段近20处道路积水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市民和车辆雨天通行变得顺畅。

此外,还开展了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养护、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营能力;启动青海西宁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按照完善南川、实施北川、规划西川的步骤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实施西宁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工程、设立危废处置中心等。如今,站在湟水河畔,已经难觅排污管道。

7.6公里城区湟水河清浊分流指日可待 

每天,当我下班从河边路过时,都能感觉到昔日的河堤石路越来越有生命力,城区内湟水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城市景观及自行车绿道的点缀,湟水河两岸已经成为西宁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4月,西宁市湟水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工程从海湖桥以西分水口665米至共和路桥,河道总长约7.6公里。这项工程通过在海湖桥上游100米处重建分水闸,重建14级蓄水建筑物及续建2.8公里泄洪排沙槽,新建中水管道等工作恢复湟水河原有水利功能,改善河道环境现状。开工短短几个月后的夏季,当我在湟水河边散步时注意到,眼前的河段已经形成了连续大水面,河水格外清澈。河道中湟水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这项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河段泥沙淤积、水面过小、橡胶坝不能发挥蓄水作用、水质浑浊等问题,保障流域水生态健康。

9月20日,施工方负责人告诉我,自开工以来,工人24小时连续施工作业,排除各种影响因素和阻力,完成了长江路桥上游1~8号蓄水建筑物、火烧沟退水导流工程、第二污水处理厂出水导流工程以及中水管线补水工程,并对上游1~8号景观河面蓄水试运行,达到了预期的清水景观。站在7月的秀水桥上,清澈的河水从脚下流过,工程改造初显成效。通过连续不间断施工,长江路桥下游9~14号坝已完成半幅堰体施工,2.8公里箱涵全线贯通。

水利工程的实施通常要看老天的脸色,今年,湟水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遇到了全球超级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工程以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度过了8月18日突如其来的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洪水不仅损毁上游部分设施,也增加了清淤的难度。

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止城区湟水河道改造的初衷,工程完工后,湟水河城区段将形成清水、污水分流的效果,昔日黄水河,如今变成清水河。据了解,除汛期外,湟水河达到一年至少300天的分流。

这几年,为了改变西宁城区湟水河水质,西宁市湟管委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截流城市污水,修建16公里排水箱涵,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另外,通过新建、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等工作,对城区段污染物降解。此外,还关闭了朝阳电厂,还水于河,改变了北川河水流较小的现象,提高了河水纳污能力。

除了城区内的改造外,西宁市湟管委还在城郊设立项目收集污水,旨在达到污染物全收集、全测控、全处理的目标。在泥沙治理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经过一步步治理,如今,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形成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环境新格局 

儿时河边的嬉戏变成了今日河岸上的驻足观赏。如今,经过改造的河道两边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这些改变深受市民好评。

河岸美了,沿河居住的市民生活环境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污水入河时,有时家里都能闻到臭味,夏季更是蚊蝇滋生。自从湟水河流域综合改造后,我们的居民楼也被列入景观改造范围,楼房墙面粉刷一新,屋顶蓝瓦点缀,远远看去,高楼、绿树、碧波别有一番风味。”沿河居住的市民李悠然说。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让他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保护母亲河的工作还没有停止,湟水河城区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也仅仅是湟水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部分。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将成为我省今后一项长期的工作。

为保护好湟水河,省环保厅已经组织编制《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2016-2025年)》,开展《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对湟水干流及支流的加密监测,绘制了污染地图和断面动态概念图,启动湟水流域水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实施精准治污奠定了基础。

西宁市将继续通过实施沙石资源治理工程、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核心段开发等工程,达到一年治沙治污打基础,三年项目落实显形象,五年长效管理全建成的目的。力争用5年时间,把“三河六岸”建设成集生态防护、休闲绿地、旅游景区、文化展示、自然生态环境恢复功能为一体的绿色景观生态廊道,水质达到四类水质功能区标准,实现湟水流域(西宁段)“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整体目标,形成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环境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