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厦门从多规分立走向多规合一

10.04.2015  13:00

  ◆本报记者叶文建

  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如何规范分类管理、提高审批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各地工作推进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福建省厦门市通过“多规合一”平台的建立,摸索出了一条再造城市管理流程、管理体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产业转型的新路径。

   什么是“多规合一”?  

  今年1月1日施行的《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设计与创新,厦门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将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种规划的融合统一。

  实施“多规合一”的规划审批制度,旨在将原本多个部门之间冲突又繁琐的审批环节,统一到“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进行,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条例》规定,在用地方面,新的审批流程共整合为5个阶段:用地规划许可、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及工程规划许可、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及备案。

  根据《条例》,“多规合一”适用于厦门市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城乡基础设施、工业设施、房屋建筑工程等。与此前相比,已完成项目规划总体环评的,在涉及具体建设项目时,环评可简化形式和内容;而备案类的事项,原则上由审批改为即来即办。在项目评审时,也将由以前的多部门分别专审改为联合评审,并由审批部门共同提出审批意见。

  据了解,4月底前,《美丽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和《美丽厦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有望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届时,“智慧环保”平台与“多规合一”平台将实现无缝对接,环境资源数据中心信息将自由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关键性的环境业务信息服务和支持。

   多规合一”如何推动环保工作?  

  通过“多规合一”平台,厦门实现了对建设项目的立体化、区域化、精细化管控,有效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问题。

  一方面,环保决策从末端走向前端,有效避免了资源环境的浪费和破坏。通过“多规合一”平台运作机制,使环境保护部门在建设项目生成初期即可参与决策,实现由环境保护事后补救、末端控制的被动反应模式向事前预防、源头控制的主动行为模式转变。

  例如电镀行业企业在选址时,“多规合一”平台会自动屏蔽没有重金属环境容量的区域,“多规合一”实施以来,思明区、湖里区未审批涉重金属项目;厦门总体规划和翔安分区规划以及下潭尾片区规划,都将翔安定位为高新技术、光电行业发展区块,“多规合一”以来,凡涉及光电产业的项目均在此落户。在“多规合一”平台上,共否定了20多个项目。一年来,全市未审批环境保护部重点控制的造纸、钢铁、水泥、皮革等八大行业项目,对优化产业布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落实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理念,强化了环境承载能力的硬约束。生态控制线是环境安全底线,厦门在规划中确定了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占厦门国土面积的57.6%。目前,生态控制线已纳入全市“多规合一”平台,明确了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准入要求,实现了生态控制线的空间定点、定位、定桩,使生态保护区域牢牢固定在“一张蓝图”上,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明确了底线。同时,将环境制约因素和应急管理纳入“多规合一”平台,提升了环境管理水平和能力。

  厦门市环保局局长王文杰表示, “一张蓝图”的编制和“一个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流程再造和业务平台对接,实现了从生态空间的融合到建设项目前期决策的无缝对接和立体式管理。

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王建军主持
  5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水利厅
12.68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我省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近日省财政厅下达资金12.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