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海内外诗歌精神高地
著名诗人昌耀
青海新闻网讯 2016年1月至10月,如果要盘点海内外诗歌界颇受瞩目的大事件,昌耀诗歌奖的设立堪称为重量级的一件大事。 昌耀诗歌奖是由青海省作家协会和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共同设立的奖项,以海内外的现代汉语诗人与诗评家为评奖对象,参评者不分民族、性别、年龄。 首届昌耀诗歌奖自9月中旬启动以来,受到了海内外华语诗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初评环节各项工作严密有序地运行, 10月10日,首届昌耀诗歌奖初评结果出炉。24位诗人入围首届“昌耀诗歌奖•诗歌创作奖”;5位评论家入围首届“昌耀诗歌奖•理论批评奖”;5人入围首届“昌耀诗歌奖•特别荣誉奖”。青海诗人马海轶、宋长玥、曹谁三人入围“昌耀诗歌奖•诗歌创作奖”,更是成为青海诗坛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一位伟大诗人一个灵魂歌者 昌耀诗歌奖评委会认为,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植根于青海的诗人昌耀,以世纪风雨中的灵魂苦行和卓绝创造,矗立起一座精神与艺术的高原,并成为当代诗歌的重要遗产。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诗歌呈现出汹涌的发展势头和深度的建造渴望,值此之时,昌耀诗歌奖的设立对于弘扬“昌耀诗歌精神”,进一步激发当代诗人的创造力和人格修炼,以推动新世纪中国诗歌的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 前不久,青海省作家协会和青海民族大学联合举办昌耀诞辰80周年纪念专题学术研讨会,缅怀和纪念昌耀这位具有广泛而持久影响力的著名诗人。青海省作协主席、诗人梅卓在会上这样说:“以昌耀先生生前已然抵达的诗歌创作巅峰状态来推断,如果他活到现在,他完全有可能又创作出了许多兼具现代意识、青海地域特质、个人气质禀赋的精品力作。退一步想,即使他不再动笔,但只要有他在,青海诗歌乃至青海文学的光荣必将延续至今,我们也就有可能更加接近他的精神世界,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找到开启他诗歌王国大门的密码。” 2014年是诗人昌耀去世的第十四个年头,我省著名评论家、作家马钧先生在一篇题为《昌耀笔下的马》的文章中独辟蹊径,借马年说马,以昌耀诗歌里的马为经线,以时间跨度为纬线,将1957年到1990年这几十年间中和昌耀有关的马进行梳理和剖析。马钧先生这样说:“马是昌耀诗歌里出现频率最多的动物,他对马的喜爱,已经成为他忠实而深切的精神投射;马不单单是他诗篇里的一个个意象,更是他的一张张精神面具。” 从事当代文学评论工作,出版文学评论集多部,曾任茅盾文学奖评委的刘晓林教授在题为《 “行走在云中,追赶光的脚步”——青海新时期诗歌掠影》一文中,这样写道:“这是一个经过了20余年炼狱般生涯回归诗歌的缪斯的膜拜者,他就是将为青海诗歌赢得巨大荣耀的诗人昌耀。此时,他将苦难、困厄年代充满痛感的生存体验,置身孤独境地直面生命真实而获得的体悟,以及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索熔铸在《慈航》、《山旅》等诗作中,繁复的意象组合,大写意式的画面勾勒,略显扭结生涩却达意传神的语言,使得昌耀的诗歌在中国诗坛显现了一种孤绝、超拔的气质,初现一个戛戛独造的大诗人的品相。” 我省著名诗人、评论家郭建强说他一直记得1990年他19岁那年第一次拜访昌耀的情景,当时郭建强是请昌耀去他当时所在的工厂讲课。到工厂的第一天,昌耀就说,不能住在厂里,要回西宁去做饭,照顾他的孩子们。 伟大的诗人要做饭,照顾孩子们?这给了郭建强非常深刻的印象。郭建强认为,昌耀重大贡献是以诗歌给青海命名,呼唤出青海的巨灵神祇、层积岩般叠加的深层记忆。青海的这些事物和精神品质在昌耀没来之前就存在,但是当昌耀命名之后,这些形体和现象才获得新的再生的力量。 在海内外,有许多人以昌耀和昌耀诗歌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探究和考证昌耀的思想内涵,出版了诸多合乎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 青海省作协主席、诗人梅卓 一个诗歌大奖一种精神坚守 “昌耀诗歌精神”概括而言,是指其在苍茫的西部大时空中,以独立卓绝的精神艺术探险,坚持对高原本质的追寻和生命困境的超越,进而形成自由庄重的创造力人格。因而,“昌耀诗歌奖”以倡导汉语诗歌的本土气质、原创精神、独立品格为基本原则。这是昌耀诗歌奖的设立宗旨。 自2016年始,昌耀诗歌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共设立“昌耀诗歌奖•诗歌创作奖”3名,“昌耀诗歌奖•理论批评奖”1名,“昌耀诗歌奖•特别荣誉奖”1名。奖金各2万元,奖杯各1尊。 评奖工作务求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昌耀诗歌奖”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每一届提名评委与评委,不能同时成为参选者。这是评委会共同制定的评奖原则。 著名散文家范超这样评价:“相信青海因昌耀诗歌奖会成为中国诗人的精神高地,相信天佑德因昌耀诗歌奖会走向更辽远的世界!” 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红柯这样说:“昌耀是个伟大的诗人,是当代诗人无法逾越而只能仰望的高峰,从他名字命名的诗歌奖更应该是当代华语诗坛杰出诗人所追求的一个崇高目标!” 提名评委之一、诗人安琪这样说:“昌耀无疑是大诗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诗歌奖,我以为提名诗人必须具备如下元素:一是时间的积累,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写作年限;二是开创性的写作,能为现代汉诗提供新的美学向度和语言扩充的写作;三是综合实力考量,也就是除了自身的诗歌创作,他/她同时也参与了许多诗事,为现代汉诗的繁荣兴盛无私助推。” 杨廷成(左)与谭五昌(中)燎原(右)在一起 一个团结协作的群体一种理想价值的追求 从有设立昌耀诗歌奖的动议开始,到目前已完成初评工作,期间有将近一年时间。 梅卓认为,此奖对青海诗歌乃至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填补了青海没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文学奖项的空白,同时也必将引导全国诗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西部、投向青海。她说,“我们相信,只要始终坚持设立昌耀诗歌奖的宗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奖机制,不忘初心,我们一定会把此奖项办成在全国乃至海内外具有广泛而持久影响力的诗歌奖项。” 此奖的设立得到了多家单位、部门和个人的热情支持。承办单位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公司从建设企业文化、支持青海文学繁荣发展的远见出发,给予此奖经费支持。协办单位之一的《青海湖》文学月刊,曾经是昌耀先生工作过的部门,有一种很亲切的文化的渊源在里面。 著名评论家燎原、谭五昌,青海诗人杨廷成,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公司副董事长郭守明、总经理王兆三等个人也为玉成此奖项付出了许多时间和心血。 著名评论家燎原不辞辛苦,先后两次来青海,就具体设立事项进行协商,并与当地作家、诗人亲切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诗评家谭五昌多次打电话、发短信参与策划方案制定,有一天凌晨三点时还给相关工作人员发邮件。 提名评委、评委对评奖至关重要。担任提名评委的全国各地的多名诗人和评论家,在极短时间内审阅大量的诗歌作品,负责地推荐诗人。 主办、协办、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依工作进度表有条不紊开展工作,他们心中都有着同一个期许:唯愿首届昌耀诗歌奖评奖圆满成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海诗人杨廷成,可以说是昌耀诗歌奖设立的强力助推手,从方案的最初策划到起草,及至最终定稿付出了不少心血。“毫无疑问,昌耀是中国诗坛一座令人仰望而不可逾越的丰碑,随着时间的推移,昌耀的诗歌将会产生更为久远更为广泛的影响力。”杨廷成坦言。 2015年6月,杨廷成专程与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公司公司总经理郭守明商议此事。郭守明是个具有人文情怀、艺术品质的企业家,在他的热情支持下,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曾先后两次邀请中国诗歌万里行的30余位诗人、作家到企业参观访问,编辑出版诗集《青稞与酒的记忆》和散文集《青稞与酒的歌谣》,长期赞助出版《青海诗人》杂志,积极赞助举办了2014年度全国青年作家批评家主题峰会。在郭守明的积极推动下,由青海互助青稞酒公司出资设立昌耀诗歌奖的提议在公司高层很快形成了统一意见。公司董事长李银会还就评奖工作提出了意见。现任公司总经理王兆三多次与燎原、谭五昌、杨廷成等发起人面对面讨论评奖方案。担任组委会副秘书长的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金世海、姚海青做了大量具体的组织工作。公司管理者到普通员工身上表现出的是对昌耀先生的敬重、对诗歌艺术的崇尚。他们身上,也彰显了企业注重人文理念、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 “做为省企联的秘书长,帮助本土企业推广优秀品牌,打造企业文化,我义不容辞。”杨廷成说。无数个深夜里,他夜不成寐,着力诗歌奖设立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倾心尽力,不计功利得失。 “你应无穷的古老,超乎时空之上;/你应无穷的年青,占有不尽的未来。”昌耀曾这样说。 生命有限,精神永恒。唯愿昌耀精神辉耀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