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一“窗”更识新常态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廿五,在北京西站北广场西侧,往年搭建春运临时售票窗口的场地重归停车场。 记者 王学良 摄
2006年1月20日,乘客在北京西站春运临时售票窗口“抢票”。 孙军 摄
北京西站春运临时售票窗口,是多年来北京春运的“地标”,也是很多摄影记者抢镜头的“好”地方。成排的窗口、拥挤的人群、焦急的表情,随手一拍即抢眼。
2015年,这个“地标”消失于无形。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春运临时售票窗口,不仅是售票的窗口,也是一个管窥中国的“窗口”。
2002年1月18日,在新华社报道北京西站首次设置春运临时售票棚的第二天,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在京“雄心壮志”地宣布:“2002年阿里巴巴要赚一元钱。”此前,阿里还主要在“烧钱”。
西站春运临时售票窗口的“退场”,正是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勃兴,改变中国的必然结果。12306网站网络售票,从2011年京津城际铁路小试牛刀,到2012年春运正式“上岗”,这些年,挨过不少骂,“媳妇”慢慢熬成了“婆”——如今,仅剩17%的春运窗口订票反成了“非主流”,78%的春运网络订票毫不客气地坐上了“霸主”地位。
以往黑压压排队购票的“人流”,变成了隐于无形的“信息流”和“大数据”。
最直接的说法,是网络经济拆了临时售票窗口的台。2015年,当搭了十余年的北京西站春运临时售票窗口“不宣而退”的时候,阿里已经成功在美国上市,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互联网公司,成为见证“中国奇迹”“中国机遇”的“名片”。
春运临时售票窗口“退场”,可管窥的不仅是以阿里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腾飞,更有中国“硬件”“软件”的全面升级。
2008年之前,我国尚无一寸高铁,而截至2014年底,我国高铁通车里程突破1.6万公里,占世界高铁一半以上。高铁已经成为我国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中国道路”的表征。
如今,在所有旅客列车中,动车组已占“压倒多数”。2008年春运,我国铁路总运能为1.96亿人次,而2015年春运,铁路总运能或将突破3亿人次。然而,铁路运能大幅提升稀释了客流,而人们出行也多元化了,不再“挤死”在火车上。春运临时售票棚搭搭拆拆的背后,有一个个生动故事作注脚。作为新闻人,当觉察到西站已不必搭建春运临时售票棚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往常身边着急上火寻找各种“门路”、托“黄牛”买票的“吐槽”声不再那么喧嚣。
有钱才能“任性”,北京西站开始搭建春运临时售票棚的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8000元,到临时售票棚退出历史舞台之前的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844元,腰包“鼓”了近3倍。这期间,我国GDP总量从10.2万亿跃升到63.6万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应地,春运“迁徙”的路径与方向更多样化了,自驾回家。“飞”回家的越来越多,出境“过大年”也是平常事。这些,也都给铁路减了压。
设立临时售票窗口,说到底是国家能力难以满足民生需求的不得已之举,是一种被动的“非常态”。别了临时售票窗口,意味着春运挥别了一种“非常态”,进入了一种新常态。而挥别春运“非常态”,靠的正是不断深化改革,不停推进创新,无论是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落实带来的错峰出行、城镇化加速减少了迁徙之苦,还是铁老大勇敢拥抱网络经济,都是如此。当前,全国都按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勇于创新,各行各业都能扔掉“小马扎”,告别“临时窗口”,在新常态中拥抱新希望。
新常态,也意味着虽然面临新的困难和矛盾,但一些老难题的“难度系数”、旧烦恼的“恼人指数”也在降低,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为我们在新常态下交出不寻常的答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有理由更加自信地开创未来。(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谢锐佳)
·再见,春运临时售票窗口
·那些年的春运售票(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