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计“双基”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县级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虽然得到了加强,但是县级以下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仍然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弱、工作环境差等问题,制约了统计能力、数据质量和统计公信力的有效提高。
通过5年的统计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实做好新常态下和新经济时代的统计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县级以下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力度。
四大问题与根源
管理体制不顺。一是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是县级统计局管业务不管人,镇(街)管人不管业务,镇(街)统计人员各种待遇都是依靠镇(街)来解决。同时,镇(街)统计人员一般身兼数职,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确保统计业务工作的高质量完成。二是各项统计业务工作由县级统计局布置,镇(街)往往只是被动地履行责任和义务。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统计调查和普查任务,部分镇(街)积极性不高。三是由于统计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原因,每次遇到机构改革,镇(街)统计工作站和人员力量首先被削减。
思想觉悟不高。一是部分镇(街)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仍然不到位,认为统计工作是县级统计局的事,对镇(街)作用不大,存在应付的心理。二是部分镇(街)领导只重视统计的结果,不重视统计的过程,没有真正把统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使统计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三是由于统计工作是一项很单纯的业务工作,也是一个花钱不见效益的工作,很难对镇(街)主要领导的业绩、提升等进行考核评价,因此难以得到镇(街)主要领导思想上的重视。
业务能力不强。一是一些镇(街)受编制限制,统计人员身兼数职,最少的兼职2项、最多的兼职5项,兼职太多造成统计工作力不从心。二是一些镇(街)统计人员职级得不到保障,干了多年仍然是一般干部。特别是镇(街)仍然没有统计员编制,统计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任务重、压力大、待遇差、地位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一些镇(街)在统计人员的选调和安排使用上随意性很大,个别镇(街)甚至一年就换1-2次,导致新接手的统计人员不了解统计制度规定和具体要求,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四是一些镇(街)由于频繁变动统计人员,造成业务工作衔接不好,工作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
村级统计不力。每遇到大型普查和调查时,镇(街)统计经费保障难以落实。原因是镇(街)的经费本来就紧张,每当国家开展大型的普查和调查时,都是按照各级人民政府财政共同负担的原则落实经费。但是,承担大量工作任务的却是村级组织。特别是当前的村级组织受人员素质、经济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村级统计保障数据质量的能力明显弱化。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级机构承担的社会经济事务日益繁重,不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统计工作在村级实施时,大多应付了事。
三点建议与对策
面对新常态下和新经济时代的统计工作新要求,要做实做好统计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县级以下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力度,真正把镇(街)、村、组三级统计基础建设作为重点,创新建立新的镇(街)、村、组三级统计基础建设长效管理机制。
改革管理体制。建议把镇(街)设立的统计工作站作为县级统计局的派驻机构,接受县级统计局和镇(街)双层管理。每个镇(街)核定1-2名统计人员编制,列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按人数核定相应的经费,人员在镇(街)办公,负责所在镇(街)统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并接受县级统计局的管理。这样,既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也能切实增强抗干扰能力,又能解决好镇(街)统计人员地位、待遇差的问题,更能理顺统计管理体制。
加大培训投入。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投入支持力度,从根本上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的地位,并给统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分级统计培训机制,构建县级统计局负责镇(街)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镇(街)负责村(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的两级培训机制,重点加强对基层一线统计人员的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完善考核机制。建议继续健全和完善对镇(街)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考核机制,加大监督检查考核力度。每年要安排一定时间,对镇(街)统计工作及基础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了解掌握镇(街)统计工作和基础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督促存在问题的镇(街)在第一时间整改落实,形成倒逼机制,促使镇(街)能够从思想和行动上认真抓好统计工作和基础规范化建设,以推进镇(街)、村、组三级统计工作和基础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