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海:一个授人以渔的故事——秋访三江源④

12.09.2015  09:57

   明亮的房间里,藏族姑娘赛措卓玛凝神做刺绣的样子,透着一种认真的美。

  在这个藏绣培训班中,她刚学了十几天,还是新生。但她勤奋、肯学,进步很快,绣的图案有模有样,只是速度慢一些。面前的这幅“宝瓶”,她全部绣完大概要30天,然后看手艺定价,好的话能卖1000多元。

  赛措卓玛的家,在兴海县的纳木塘草原上,全家都是地地道道的牧民。中学毕业后,卓玛留在县城里的饭店打工,不久前,她看到了县三江源办公室的通知:藏绣培训班招收学员。

  通知上说,根据三江源工程农牧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安排,为帮助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就业增收,县里将举办农牧民科技培训班,不收学费。除了藏绣,还有帐篷、歌舞、银饰、挖掘机等多种选择,欢迎大家报名。

  其实,小时候帮家里放牧时,卓玛就想长大后学点手艺,不再过靠天吃饭的生活,过城里人的日子。做藏绣既适合女孩子,又符合本民族的特色,收入也比打工高,一下子吸引了她。

  藏绣班里共有20多名学员,都是女性。大多数人和赛措卓玛一样,曾是草原上的牧民,现在走进培训班,学起了手艺。

  培训班没有固定的毕业日期,多久能学会,就学多久。卓玛希望自己早点出师,早点上班。至于就业,她并不担心,其实藏绣培训班就是政府委托一家文化公司承办的,毕业后可以直接留下工作。等赚了钱,她还想开家自己的文化公司。

  “委托培训从去年开始,是我们根据县里实际情况选择的办法,由政府付给企业培训费,并进行监督管理。项目都经过仔细挑选,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便于就业、学成快;二是符合民族、地域特点,群众容易接受。”兴海县三江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介绍。

  38岁的叶登杰放过20多年牧,直到他家的草场被划入禁牧区域。叶登杰清楚,草场退化得厉害,是该保护起来了。但不放羊,自己一下子不知道该做什么。虽然有禁牧补贴款,可不能坐吃山空。接到村里的通知后,叶登杰报名学了挖掘机。

  “我嘛,学个刺绣啥的不行,学挖掘机没问题。挖掘机开好了,在本地收入一个月三四千元,出去更高。有了这本事,我不愁没饭碗。”叶登杰露出草原汉子憨厚的笑容。

  高兴的不仅是牧民。多旦才让是兴海县一家帐篷厂的经营者,也是帐篷制作培训班的老师。去年,政府就委托他办过一次培训班,其中十多位学员学成后留在他的厂里,解决了他的招工难题。

  “招人难啊。我去西宁招过人,可很多人一听在兴海,海拔高、离家远,不愿意来。这个培训班正好让我省去了招人的麻烦。学员家都在本地,也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多旦才让说。

  授人以渔,一举多益。今年,像赛措卓玛和叶登杰一样的学员,兴海县一共有170名。等到学成后,他们将利用自己所学的技艺,让自己的腰包如愿鼓起来,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而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原本负载过重的草原也轻松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