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建设多种安置房解决棚改困局
乌海市煤矿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房
已经简装完工的煤矿棚户区搬迁改造房
在建的高层棚户区保障房
来源:央视财经
乌海市率先启动的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受到市民广泛支持。项目历经7年,成绩显著,大部分棚户区得到有效改造。然而,在经济不景气和土地资源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下,如何利用政策的支持让棚改户早日安心搬进安置房?面对这些问题,乌海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依旧任重而道远。
内蒙古乌海市是一座西部煤城。因煤而兴、依矿而建,当初是先有矿、后有市,这样就形成了矿在城中,城在矿中的城市格局。因此矿区棚户区改造的任务量非常大。而近几年,全国煤炭市场的不景气让棚户区改造工作面临着很多复杂因素的挑战。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的调查。
老住户经济拮据无力购房 乌海棚户区改造工程面临压力
乌海市乌达区的五虎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您以前是咱们矿上的职工,是吧?
乌海市乌达区五虎山矿区职工杨胜:五虎山矿职工。
工作人员:退休了现在?
杨胜:退休了。
6月12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区的五虎山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矿区没有搬迁的家庭进行入户调查,为下一步棚户区改造搬迁做着准备工作。
杨胜:那个房子咱们多会儿能入住?
工作人员:我看今年咱们现在不是已经开工了嘛,明年入冬以前咱们就交工。
他叫杨胜,是附近五虎山矿上的退休老矿工,小儿子在外面打工,现在杨胜和老伴儿、大儿子一起住在这个破旧的老房子里。
杨胜:里头是土坯的,外头是砖的。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就这些是砖,里头全是土坯?
杨胜:他因为土房一刮风一下雨整个风一吹,整个土就吹掉了,吹掉了以后漏雨,就得维修,每年就都维修。
记者:下雨的时候要漏雨吗?
杨胜:下雨漏雨,外头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杨胜家就住在离这不远的五虎山煤矿附近,这三间土坯房已经盖起3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平时一刮风,空气中夹杂着从附近矿区刮过来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大量固体废弃物,到处都是刺鼻的味道。
杨胜:你看上头那个山,倒那个翻那个渣子,现在早上,一晚上睡不成觉,大矿车敲呛得人待不住,一刮大风,整个粉尘都刮到这边来了。
对面的五虎山煤矿,就是杨胜以前工作过的地方。1971年,杨胜从老家包头来到乌海市五虎山煤矿,做了一名专门给煤矿挖掘巷道的掘进工。一干就是3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是一座因煤而兴、依矿而建的城市。上世纪70年代,很多煤矿和工矿企业职工在支援国家建设的背景下,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在煤矿附近简陋的工棚中落脚栖身,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半个世纪。2006年,乌海市开始对棚户区进行搬迁和改造。杨胜家的邻居大部分都从这里搬进新房了。
杨胜:那个是2010年搬走的,这个去年搬走的,这个也去年搬走的,这两家都去年搬走的。
记者:大部分都搬走了。
杨胜:都搬走了。
记者:您呢,想搬吗?
杨胜:想搬,想搬。
看着很多老邻居都已经搬走,住进了新房,杨胜心里既羡慕,又有些落寞。他也想能早点搬进新房,但是家里现在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就算加上政府和单位的补贴,他现在也拿不出太多钱来买安置房。
杨胜:反正矿工有时候确实,他这个钱挣的确实来之不易。
18年前,儿子杨永平在外面干活发生事故,造成高位截瘫,那一年才刚满24岁。今年已经60多岁的杨胜夫妻俩,18年来一直照顾着行动不方便的儿子。本来夫妻俩加起来还有每个月3000多元钱的退休金,但因为这些年儿子高位截瘫引起各种并发症都需要花钱,杨胜家里至今还有四五千元钱的外债没有还清。现在,夫妻俩年龄也大了,每个月三个人的医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儿子和老伴儿的药费加起来每个月需要2000多元。杨胜自己还有严重的腰椎错位,每天都要靠吃止疼片来维持,医生劝说多次需要做手术,杨胜都不敢去做。
杨胜:手术现在我怕做瘫了,我一走开这个家就更不行了,你说我走开水怎么弄,水也回不来了,她也担不成,水就没人拉了,我还能骑个三轮车去拉水。
杨胜嘴里说的用水问题,是让他现在最操心的事情。因为他所居住的这个区域属于几十年前的老矿区,地下水管早已老化,附近的居民大多已经搬走,将来这里也属于要搬迁的地区,政府部门现在也只能稍作修缮,杨胜在自家院里打的水井也早就打不出水来。
杨胜:外头有两个缸,在这有两、三、四个缸,这个水都是存下的,到了冬天还有水,春季有水,一旦春季以后地要开了以后,浇地了,你这个水就压不上来了。
这天上午,杨胜又要出去找水了。这个三轮车是他花了80元钱买来专门用来拉水的。每天,他都要骑着它跑上好几个地方去找水。现在,他要去的是离家有一公里,也是最近的一个水源去找水。
杨胜:没有水,没有水。
这个供水点没有水,杨胜打算再到附近其它社区去找找看。二十分钟之后,杨胜来到三里地之外的,另一个社区的供水点。
杨胜:水在哪儿呢?
村民:那儿。
虽然水流很小,但杨胜还是很开心,他说这个供水点的水要比自己社区的水要清。杨胜刚刚接了一桶水,这个社区的居民就开始提意见。
杨胜:我再接这一桶都不接了。说西头的来东头接来了,肯定有意见,他们还接不上了,就接这一桶吧,那桶接不上了。
接了两大桶水,这个供水点也快到了停水的时间,杨胜不好意思再接了,打算推着车子回家。
居民:告诉你,以后别来这担水了。
杨胜:哦,不来了,不来了。
一连接了两大桶水,杨胜心满意足的推着车子往家走,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今年已经64岁的杨胜,经过这么一圈儿折腾,显得有些很吃力,实在骑不动了,他就停下来歇歇脚。
记者:这么远的话,去一趟得休息几次啊?
杨胜:休息个两三次吧。
记者:得两三次。
杨胜:恩。
记者:水太重了。
杨胜:太重了,因为啥,往回走是上坡,空车是下坡,重车是个上坡。
拉水回来,杨胜累得满头大汗,坐在椅子上歇了半天。可是没过多久,杨胜又骑着自行车出门去了。原来,为了能贴补家用,也为了能早点搬进新房,杨胜平时没事的时候都会去附近捡些废弃的饮料瓶、硬纸箱,拿去卖钱。
记者:出去能捡多少?
杨胜:有个捡个二三斤、有时候捡个三四斤,不等,要是天气好就多能捡点,天气热喝水喝的多,天气凉就捡不上了,这个1毛,那个2毛,这个铁卖的8毛。
对于乐观、积极的杨胜来说,这一个个废旧的饮料瓶,一块块生锈的破铜烂铁都是一份希望。
现在,杨胜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儿子和老伴住进新房。
杨胜:最大的心愿就是说把楼房弄了以后,给他们有个住处,我们就好,闭眼好闭了,就这个心愿,其他的没有什么。老家的全没有家,什么也没有了。
据了解,目前,乌海市还没有搬迁的矿区居民一共还有2.5万户,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一些经济条件比较贫困的家庭,以及工病亡遗属、孤寡老人等困难的弱势群体。
杨胜告诉记者,看着一个个搬走的邻居了,他们一家真的非常的着急也非常羡慕,他们也非常希望能早点儿搬进带电梯的楼房里。现在,当地街道也在根据他们家的具体情况,在积极想办法,我么在这祝愿杨胜一家能尽早实现自己的愿望,搬进新房。那么,对于那些已搬入新家的棚改居民来说,他们的生活又怎么样呢?我们的记者在当地也认识了一家刚刚搬进新居的老两口。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