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学校 香满草原
青海新闻网讯 有人说,很多人不知道唐朝一亩地打多少斤粮食。可是,不少人都能背出一两句唐诗。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说明了一个问题,文化的传承永远是根深蒂固的,它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无穷无尽……
就拿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区来说,曾经的农场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是,当时一个个农场学校的建设,大大促进了当地农牧民的文化基础教育,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当地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位于共和县切吉乡的新哲农场,在那个时代宛如一个独立的世界。学校、食堂、机修队、水电站等一应俱全。尤其是学校中的老师,文化层次,教学水平之高,让不少人称赞。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在牦牛沟山下的巴卡台农场,见到了工作人员舒永久,他出生在新哲农场。谈及成长中最大的感受,他提及最多的就是教过他的老师。
在舒永久的记忆中,新哲农场子弟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张元斌,校长的书法和绘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物理老师翁文轩毕业于清华大学,枯燥的理科,老师讲得引人入胜。
当年的语文老师吴德民,让舒永久最难以忘怀。小时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曾是黄埔军校的一名军人,生活起居依旧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走起路来身板笔直。上课时,把书本放在讲台右上角,然后脱下手套放在左上角,整理好自己的衣服,才开始讲课。学生们总是被他富有感染力的讲课所吸引,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过去了。与此同时,他还时常参与农场农田、渠道等的规划设计,的的确确是一名复合型人才。
就是在子弟学校的影响下,附近乔夫旦村、东科村等一些地区牧民的孩子也背着书包走进学堂。舒永久说,当时他们所在的班集体中,有不少藏族同学。后来,很多人都到外地参加工作。留在当地的同学,如今也是很有头脑的生意人。
新哲农场学校教育的影响,仅仅是海南当地早期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然而,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在海南遍地建设的一个个农场基地,它们所具有的巨大教育辐射作用,如同绽放在这片贫瘠的教育土地上的一朵朵鲜花,香满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