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女子十年打拼创办艺术团

31.03.2016  07:56

  青海新闻网讯

   十年前,她离开校园远赴广州打工,到如今回乡一手创办民族艺术团。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音乐终于回报了她。奔跑在追求音乐的路上,她哭过、累过,却从没有放弃梦想,直到创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艺术团……

   广州务工没有放弃音乐梦

  3月26日,阳光明媚。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一条拥挤的小巷里,琴声此起彼伏,格外嘹亮。

  顺着琴声,走进摆满了各种乐器的小屋。几个孩子正在认真学艺。一架电子琴旁,吴青兰手把手地教一位小女孩弹琴。

  每逢周末,吴青兰的卓玛琴行里挤满了学艺的人,有老人、小孩,有学拉二胡的、学弹电子琴的、学吹萨克斯的……吴青兰一人教授多种不同的乐器。

  吴青兰出生在民和县中川乡团结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她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村里传唱的歌曲从她嘴里唱出,别有一番情趣。

  到镇里上高中时,一位老师的手风琴吸引了她。当吴青兰提出要学手风琴时,却被老师一口拒绝了。那时,镇上没几个人能考上艺术学院。

  高考落榜后,吴青兰没有为家里增添负担,她远赴广州一家电子厂打工,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的音乐梦。她用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台随身携带的微型录音机和数十盘磁带。一有空,她就拿出录音机听歌、翻唱,进一步巩固唱功。

   天津求学学会十八般武艺

  广州打工两年后,吴青兰和丈夫一起北上山西创业。幸运的是,吴青兰在太原遇到热心的艺人苗老师。在苗老师的培养下,她学会了拉二胡。一年后,在苗老师的鼓励下,吴青兰用在广州打工积累的钱踏上了前往天津求艺的路。

  在天津艺术学校,吴青兰学习了一年的专业知识。在这一年里,吴青兰学会了二胡、电子琴、手风琴、萨克斯、小号等近十种乐器的弹奏。自小没有上过正规的音乐专业课,在学校吴青兰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早上,当别的同学还没有起床时,她到操场练唱功;夜晚,等别的同学入眠后,她悄悄跑到教室练琴。

  对观众而言,音乐是享受,但对学习者来说,音乐是枯燥的。学艺的那一年,她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从有限的生活空间挤出时间,充实自己的音乐知识。

  从天津学艺归来,吴青兰开始了三年的音乐执教生涯。

   太原教书带着孩子到处跑

  回到太原后,吴青兰应聘到太原实验小学任教,每月只有600元的工资。学校领导看到吴青兰带孩子教学的不易,特腾出一间教室,让她办音乐培训班。

  刚开始举步维艰,前来报名学习的只有5人,尽管每节课每人只有5元到10元的辅导费,但她心满意足,毕竟有人认可她的工作了。

  业余时间,吴青兰经常带着孩子到地摊、婚庆公司应邀演出。在外演出时,吴青兰把最拿手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青藏高原》等具有西部风味的歌曲唱给大家分享。

  “当时婚庆公司邀请我去演出,刚开始每唱一首歌只有50元的报酬。后来,我的歌被认可了,报酬也相应增加了。”吴青兰说。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吴青兰的收入也渐渐增多了,她在培训班音乐器材的投入也增加了,前来学习的学员渐渐多了起来。

  正当吴青兰要干一番事业时,丈夫离她而去。不得已,她放弃太原的工作,回到故乡。

   民和创业成立民族艺术团

  2012年,回到民和,吴青兰继续开设培训班,但无人过问,生意冷淡。

  此时,吴青兰还是从自身找原因。她深知现在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别人若要认可她的教学水平,还需要宣传自己。

  后来,吴青兰毛遂自荐,主动参加民和县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唱的次数多了,她的唱功和乐器演奏技巧被广大群众认可。在一次文艺活动上,吴青兰演唱了土语版的《在那东山顶上》,她银铃般的嗓音,征服了在场的观众。

  很多人因土语版的《在那东山顶上》认识了吴青兰。久而久之,吴青兰在民和小有名气了,慕名找她学艺的人越来越多。

  2013年,吴青兰筹措资金购置乐器,并从事一些小型的婚庆演出活动。同年,在民和县三川老年人协会的支持下,在民和官亭等地义务举办培训班,为爱好音乐的人搭建学习平台。

  去年11月,吴青兰着手筹备成立民族艺术团,筹资5万元购置了50套演出服装、音响设备、道具等,并招录了15名舞蹈及声乐演员。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今年1月16日,在民和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吴青兰成立了民和县民族艺术团。艺术团的成立,圆了她多年的梦想。

  在吴青兰成立的民族艺术团成员里,有年老的、年小的,有农家女子,有教师。平日大家各自忙碌,要是有演出,她把大家集中到一起,到各地演出。他们表演的节目深受当地群众喜欢。

  如今,吴青兰不仅是民和县民族艺术团的团长,也是《土族婚礼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吴青兰深知,往后,她肩上的责任更重更大,她要深入挖掘民和本地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在舞台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