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基本社会服务范围扩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 基本社会服务范围扩大
党的十九大规划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准确认识现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起点。恰逢其时,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为我们客观把握农业农村基本国情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有利于摸清底数,分类施策,找准短板,精准发力。普查公报显示,十年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本社会服务不断向乡村延伸,不仅多数公共品和公共服务已经在乡村实现了广覆盖,而且乡村道路等公共品和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正在提档升级,这些变化充分表明国家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实现公共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卓著。
乡镇多类基本社会服务近乎实现全覆盖。到2016年末,几乎所有乡镇都建有现代的交通和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其中部分基础设施正在提档升级,几乎所有乡镇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实现了教育保障和学有所教以及医疗保障和病有所医的目标。到2016年末,几乎所有乡镇都通了公路;建有幼儿园和托儿所的以及小学的乡镇占比分别都超过9成6;建成医疗卫生机构几乎覆盖全部的乡镇。
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2016年末几乎所有村都建有与外界相连的公路,比10年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乡村公路在基本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村级道路质量显著提高。10年来,路面质量改善十分明显,进村公路为水泥路面的占比由2006年末的不足4成上升到2016年末的近8成,提高40多个百分点;村内道路为水泥路面占比由2006年末的不足3成上升到2016年的8成多,提高50多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农村道路安装了路灯,村内主要道路安装路灯的村占比由2006年末的约2成上升到2016年末的6成多,提高约40个百分点。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实现了与外界互联互通,农民出行更加便捷,这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多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都通上了电。不仅如此,而且越来越多的村还通了天然气,到2016年末,通天然气的村占比11.9%。农村能源设施建设,为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提供了支撑。
通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宽带网络在农村的广泛覆盖。2016年末,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约9成,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都超过9成,即便是西部地区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比也近8成。
为了更好地与农村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发展相配套,全国约有1/4村建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其中,东部地区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约3成,西部地区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虽然相对较低,但超过2成。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宽带网络在乡村广泛覆盖,促进了乡村互联网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繁荣发展。
农村环境整治范围不断扩大。到2016年末,有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处理的村占比超过7成,其中东部地区超过9成,中部地区月7成,西部地区月6成,而东北地区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比仅略高于5成。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覆盖的村在不同区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占比高的超过9成,低的不足6成。尽管如此,相比10年前,2016年末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比提高了近60个百分点,其中东部2和中部都提高了60多个百分点,西部提高了50多个百分点,东北也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到2016年末,全国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占比超过5成,其中东部地区超过6成,中部和西部地区约5成,东北地区不足3成,相对偏低。相比10年前,2016年末全国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占比提升了超过30个百分点,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提升超过30个百分点,但东北地区仅提升约10个百分点,相对较慢。
与城市相比,与农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相比,我国乡村有些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服务仍然十分薄弱,区域间差距仍然较大,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突出短板。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覆盖的村还比较少,2016年末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村占比不足2成,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约1成,而东北地区不足1成。虽然近年来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但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占比仅有约5%,餐馆有营业执照的村占比仅有约30%。宽带互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乡村基本社会服务在区域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相对较多的村将作为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基本服务供给将会得到重点加强;我国将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家在农村环境整治中将把垃圾、水体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主攻方向。在国家一系列举措作用下,展望未来10年,城乡一体和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服务格局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地区间基础设施和社会基本服务差距将基本消除,乡村更加生态美丽宜居,这些不仅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显著标志,而且为我国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