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宝鸡整治渭河两手发力
◆ 李涛 弓旭东
渭河是陕西省宝鸡市的“母亲河”。2012年,宝鸡市实施渭河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全市把渭河治污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推进治理行动。三年过去了,宝鸡的渭河水变清了。
2015年,随着新一轮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启动,宝鸡市再次拉开了渭河治污大幕。市委、市政府用更严的措施、更广的范围、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全市再次打响了一场渭河治污仗。宝鸡市长钱引安指出,渭河变清,宝鸡先行。要把渭河水污染防治、人工湿地建设与渭河“百里画廊”结合起来,进一步利用和放大治理成果,发挥渭河治理的综合效益,把渭河打造成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长廊。
治污发力 污染补偿
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
长期以来,与渭河相邻的一些小企业、小作坊,向渭河排污、倒垃圾,让其承载了全市94%以上的水污染负荷。
渭河治污的根本在于水污染的治理。宝鸡市开展渭河治污三年行动,市政府从资金、机制上全面发力,为治污开绿灯,出台了水体污染补偿考评办法,每月对各县区污水处理厂排口、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沿渭排污口等水质进行监测,对水质超标的县区核算污染补偿资金。
宝鸡市环保局污防科工作人员介绍,2012年以来,核算污染补偿资金1.1亿元,全部用于渭河水污染治理项目,以经济手段调动各县区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宝鸡市还将渭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划分百余项目逐级分解,加密监测点位,提高监测频次。水质波动较大的县区,部门“一把手”将被问责。
为减少生活污水排入渭河,从2014年8月起,宝鸡市开始对支流入渭口开展专项整治,通过加快截污工程建设,封堵直接入渭排污口,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2015年,市区十里铺污水处理厂完成了12万吨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先后开工了提标扩容工程和渭河北岸、南岸截污干管工程,竣工后将实现市区渭河两岸污水的合理分流,使陈仓区、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从目前的7万吨提升到15万吨,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满足市区污水处理需要。宝鸡市还对千阳、陇县等9个县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达到排放要求,实现县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覆盖。
“此外,宝鸡市以统一收集、沉淀厌氧、人工湿地、多级净化的模式,建设镇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170个。”市环保局相关人员说,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较2011年提高了近30%。
改善生态 整治环境
农村环境整治不放松
据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2015年宝鸡市已建成13个人工湿地,2016年,全市将建成15个人工湿地。
全市按照“滩地布绿、堤防造景、河道设闸、蓄水成湖”的思路,对渭河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仅市区形成了420万平方米的“一闸五坝”6个水面,建成120万平方米渭河公园和23万平方米的支流河岸小园林,成为水景、堤景等多样景观相映生辉的滨河立体绿色生态走廊。
同时,在渭河治污行动中,宝鸡市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治污美景的同时,重点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努力让渭河整治不留死角,使宝鸡环境更加优美。
沿着渭河,村落纵横交错。无论走进哪个村庄,都是白墙青瓦、绿树成荫,水泥路面四通八达,村子干净整洁。
在眉县槐芽镇红崖头村村民杨小华家门前,路面干净平整。路边摆放着数十个垃圾箱,村民们不再乱扔垃圾。村里还建成了农民休闲健身广场,让村民有了娱乐去处。
除了绿化美化,解决脏、乱、差问题,改变村民多年陋习是农村环境改观的根本。“多年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说改就能改的。”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说,改变群众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来,宝鸡市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带动群众观念改变,促进环境进一步改变。
宝鸡市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中,清理“三堆”,增植绿化树木,生活垃圾整治全覆盖,对靠近城镇垃圾填埋场的村庄,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远离城镇垃圾填埋场的村庄,推行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办法;加快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沼气池建设步伐,完善村庄排水体系。
环境的好坏是百姓生活质量的体现,也是幸福感的源泉。有人说,现在宝鸡的农村,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形容,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