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走教点”:西宁城乡教育公平的支撑点

02.06.2016  06:03

  青海新闻网讯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儿童早期阶段是大脑、体格、语言、认知和社会情感等方面发展的窗口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前启蒙教育,对于奠定儿童终身学习基础、促进社会起点公平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西宁市通过积极实施一、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已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493所,其中公办园14所,集体办园162所,民办园317所,附设学前班194个,农村“走教点”103个,在园幼儿75246名。但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依然是西宁市教育的短板,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还十分落后。

  为破解西宁市贫困边远地区人居分散、家庭经济收入有限等因素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西宁市积极行动,提出实施农村学前“走教点”改造,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让广大农村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将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站在同一条人生起跑线上,从而打破贫穷的“代际传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发展动力,为教育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何为农村学前“走教点”?

  4月14日,春日暖阳洒满大地,万物复苏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安家村显露着一派明媚的春光。这一天,西宁市农村学前“走教点”改造项目在此正式启动。这一天,安家村“走教点”人头攒动,十分热闹,村民们都想知道改造后的“走教点”是什么样子。

  塔尔镇安家村共有160户人家,先前,村里没有一所学校,最近的小学离村子都是3公里的距离。

  现今,安家村“走教点”改造项目计划投资132万元,建成后将设2个班,可容纳60名幼儿,完全可以满足全村幼儿的入园需求。

  5岁的安小龙和爷爷安尔布都早早等在了“走教点”现场,他们认真地看着展板上的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幼儿园吗?”小小的安小龙好奇不已。一旁的工作人员回答了安小龙的问题,还详细介绍了安家村“走教点”的建设情况。

  “以前,娃娃们哪有幼儿园,连上学的都很少。希望幼儿园快点建好啊!”安尔布都充满希冀地说。

  伴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常住人口数量出现了急剧下滑的局面。与此同时,农村人口出现了年龄断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大量涌现,而留守儿童入园入学难的问题也摆在了现实面前。

  学前“走教点”就是为破解农村人居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贫困边远地区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按照“大村独设、小村联设,规模不同、就近入园”的思路,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设置,每天由幼教教师从乡镇来到村里,为适龄儿童进行学前保育教育。

  “走教点”的改造效益有多大?

  西宁市现有的“走教点”主要分布在脑山地区的边远乡村,办园场地多为闲置校舍或村集体空置房屋,校舍简陋、设备短缺、师资不稳、质量低下、安全隐患大,已成为西宁教育发展的“短板”。

  西宁市市长张晓容说:“本土化的方案,才是属于本地群众的。”在“走教点”改造项目中,校舍建设将具有古色古香的本土四合院建筑特色,让每一个入园的孩子都能亲近自然、亲近大地、亲近本土的文化。

  西宁市将“走教点”改造列入2016年市委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项目,经市教育、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门多次摸排、逐一评审、完善方案,计划投资7000万元,按照“保基本、兜网底、实用、简朴、温馨”的原则,利用一年时间,实施农村学前“走教点”改造项目103个,其中新建园舍46个、完善设施57个。

  通过消除危房,使5614名幼儿告别在危旧校舍上学的历史,接受良好的教育;完善设施,实现校舍、桌椅、玩教具等设施设备满足保教需要,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生活需求,“走教点”得以正常运转;晋位升级,对个别规模较大、具备发展潜力的“走教点”,通过改造使其具备未来独立办园的基础条件;强化师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保障志愿者工资待遇,提升保教质量;美化乡村,通过改造、逐个挂牌标识,使“走教点”成为本土化、为民所亲的人文工程,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示范引领。

  “走教点”将怎样改变幼儿的未来?

  早在200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就在我省乐都开展以走教方式普及学前教育的试验,当时的基线测试结果显示,由于无法获得学前教育,接受测试的农村地区幼儿普遍怕见生人、缺少自信;在认知、语言领域的发展程度与城市儿童差异显著。

  而经过实施走教试验两年后,所进行的各项调查均显示,走教取得了农村儿童健康成长、农民家长欢迎的显著效果。走教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多项能力的综合发展。2011年6月的评估测试结果令人振奋,走教点幼儿在语言、认知、记忆、社会规则等领域均取得显著进步。其发展水平与城镇同龄在园幼儿接近,显著高于农村未入园幼儿。以基线测试时幼儿表现较为薄弱的语言和认知两项指标为例,走教点5岁年龄组儿童已分别达到西宁市同龄在园儿童发展水平的94.8%和91.3%。参加过走教点活动的所有儿童,能够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他们不仅会听、说普通话,敢于自我展示,还有讲卫生、懂礼貌的良好习惯;面对学习中的问题他们也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和解决能力。

  “此次的‘走教点’改造项目,将会进一步改变山区儿童的生活,给农民家庭带去希望,也让我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找到更好发挥自己所学的平台。”走教老师马红梅说。

  可以预见,西宁市教育局此番发力改造农村学前“走教点”,将会改变西宁市农村幼儿的精神面貌,让他们和城市幼儿一样接受公平的教育,获取同等的知识,也会改变农村的文化氛围和未来的发展轨迹,从根子上打牢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视点短评: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最大社会公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社会的兴衰、发展系于教育。一棵小树苗最终能长成参天大树,离不开初时得到的悉心管护,农村学前教育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树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呵护,让它最终茁壮成长,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农民在享受与城市居民共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教育尤为明显。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均衡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西宁市乃至青海省农村区域广大,人口居住分散,这对于教育的发展制约不小,这也是西宁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原因。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为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让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做好农村学前教育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最终会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发展走向,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此,西宁市在前期探索和经验总结之后,做出了大力改造农村学前“走教点”的决定,把它视作重要的民生工程。103个农村学前“走教点”的改造,关乎5614名幼儿以及他们家庭的未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一样,接受同等的学前教育,获取同等的知识,打牢未来发展的基础。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好事,值得全社会共同去努力。

              故事传真:让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5月23日,经过连日的阴雨之后,天气终于放晴,让人身心愉悦。

  在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押必村农村学前教育“走教点”,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一座美丽的二层建筑藏在绿树环绕中,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孩子们正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写字、画画、简单的算术,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院子里,曾经的泥泞土路被水泥路替代,再也不用担心稀泥被带进干净整洁的教室里。等到软硬件配备齐了,我觉得‘走教点’将不输给城市的幼儿园,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好的。”走教老师陈小芳说。

  在湟中县上新庄镇海马沟村“走教点”,六岁的米文杰正在和同学们愉快地玩滑滑梯、踢球,到处都留下他们欢快的笑声和活泼可爱的身姿,他和伙伴们有了可以快乐学习和玩耍的场所。

  “这次的‘走教点’改造,既考虑了学生的需求,也会考虑教师的需求,我们尽可能考虑到每个细节,争取让学生和老师都留得住。比如,冬天取暖的问题,生炉子不安全,烧锅炉负担不起,我们就在教室里配备电暖片,让大家冬天不受冻。”湟中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56岁的李国庆在教育系统干了一辈子,他把自己的身心深深地扎根在农村教育这片热土上,在偏僻的乡间默默守候着孩子们,始终践行着对教育的挚爱与责任。刚得知“走教点”改造的消息时,他就充满期待,时不时地关注着进展情况。

  “跟城市相比,以前的农村学前教育确实差距很大,但这几年好了很多,现在再对‘走教点’进行改造,农村的娃娃们上学就更方便,他们的未来就更有保障了……”看着“走教点”的改造效果图,李国庆赞不绝口。

  让爱托起明天的太阳。这是写在海马沟村“走教点”教室墙上的一句话,让看到的人深以为然。

  农村学前教育“走教点”的改造,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如朝阳般冉冉升起,让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孩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健康茁壮地成长。

  张德元参与了湟中县西堡镇青山村“走教点”的改造工程,他的孩子就在这个“走教点”里上学,让孩子们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干活时的动力。他希望,以这个“走教点”为起点,和其他村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湟中6所学校收到上万本爱心书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4月21日,Qhnews.Com
达玉五谷村蝶变记
星空下的西海星墅。Qhnews.Com
青海发布规范旅游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当前,Qhnews.Com
西宁市0岁至14岁颅颌面畸形患儿可获救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又有一个好消息!Qh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