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藏家马得祥的乡土情结
(一)
回族老人马得祥,今年58岁,他的家就在湟水河畔的平安县小峡镇王家庄村。站在他家小楼北望,湟水河蜿蜒东去,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还不时有火车在村庄背后疾驰而过。 王家庄的奇石经营早成规模,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奇石馆。马得祥也不例外,他的“风雅三江石”馆门前和这里许多奇石收藏人家一样,摆放着各类大大小小的石头。马得祥的石头,大吨位的有300多件,最大的达70多吨。但是,王家庄村像马得祥这样既有奇石馆,又有其他收藏品的并不多见。
马得祥的收藏始于2000年。他的收藏广博,按时间段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国时期的,包括各种农具、釉瓷、衣饰、老家具以及廊饰、檐饰、额枋等;一类是文革时期的,包括各类像章、画片、日用品等。所有藏品中,各种釉瓷制品是马得祥的最爱。十多年来,他不但在海西、海北、黄南等地数次往返,凡有他感兴趣的,他都要竭尽全力收藏过来,也多次到宁夏、甘肃等地淘宝。在五道梁一带,严重的高原反应差点要了他的命,但马得祥依旧不管不顾,只想着要把宝贝“淘”回家……
在马得祥千余平方米的室内,收藏品种之丰富、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还有许多东西层层叠叠摞放在一起,没有地方像模像样地摆放。
一直关注海东市城镇化建设进展的马得祥发现,许多人家要搬进敞亮的新房时,总要淘汰一些老物件,将其随意毁坏、丢弃,马得祥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这些老物件都是有历史价值的,如果丢了,我们的后代可能再也看不到了。”马得祥极为惋惜地说。为了将这些“老古董”保存下来,他的足迹遍布附近高寨、红崖子沟和小峡等地的十几个村落。有一天,在一个水渠边,马得祥发现了一只双耳坛,他捡起来仔细观看,抹去坛上的尘灰,他发现这个坛子至少有七八十年的历史。这可是当年老一辈的人吃饭的家伙啊!马得祥小心翼翼地捧着它回了村。一村民见到马得祥提着一个破坛子,好奇地问他拿这个做什么。当马得祥告诉他原委时,对方说他家有好几个这样的坛坛罐罐,可以送给马得祥。在这位村民家中,马得祥发现这些东西虽然破损严重,但还是作了价,并告诉他,如果以后发现有这样的东西,可以再来联系。拿到钱的村民自然是十分高兴,之后凡是发现有马得祥感兴趣的,他便会主动联系,马得祥由此也收获不少。
(二)
马得祥对于收藏,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在他眼里,容不得有人将这些老物件随意丢弃。他常说:只要把最起码的衣食住行搞好了,其他的需求都好说。所以,他家所有的房子几乎都用来安放他收集来的宝贝物件。这还不够,为了放置更多的藏品,马得祥除了将门面房做了仓库以外,还专门修建了一座两层钢架结构的大厅来安置藏品。而他和家人的卧室兼客厅,全挤在西侧两间小平房内。房子的外墙上,甚至还有一道明显的裂缝,但这里面还是摆了许多物件,最醒目的当属那些有年头的散发着桐油香味儿的柜子,其精美的雕刻与镶嵌工艺,更是为马得祥所津津乐道。
说起这些物件的来历、品相,并不十分健谈的马得祥也变得滔滔不绝。这是镀金镀银的腰带,那是古色古香的嵌桌,还有一盘巨大的水磨轮,以及磨盘、铜锅台、香炉、花轿、弓弩、喷灯、老式机器、电话机……每一件藏品,得来或难或易,价值或高或贱,马得祥都视若珍宝,不会轻易出手,用他的话说,就是要让这些物件有个好的归宿。
马得祥从来没有详细统计过自己到底有多少件藏品,但每一件物件放在什么地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马得祥说,他以前吃过很多苦,所以懂得珍惜,如果看到一件有年头的东西被损坏,他便十分心痛;如果残破了,他想办法粘合起来让其复原。马得祥拿出他收藏的一对白色瓷瓶说,女人们做一双鞋,都要一针一线花费许多工夫,何况是这些东西?那个时候,科技又不发达,要先抟土,后成胚泥,还要写字画画,上色烧制,得一道道按工序来,包含了先人们多少的心血啊。
马得祥还收藏了一副抗日名将——曾国佐将军故居的影壁架。当时说明来意时,主人家并不情愿给他。虽然马得祥一次次上门“游说”,但一直谈不下来。最后马得祥说,如果你们要自己保管,只要不将它损毁,那是最好,但是如果保证不了,他还是愿意出钱收购的。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对方,同意让马得祥将其“淘”回家中。他收藏的一个铜锅台,可是从“八大作坊”里出来的,当时主人家为了保存它,在文革时倒扣着藏了下来,收藏者很不情愿转手。马得祥跑了好几回,嘴皮子差点磨破,才出高价得以收藏。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年,当离他家不远的龙王庙准备拆迁时,他几乎天天盯守,马得祥不止一次请求庙官尽量小心。不仅如此,马得祥还找到相关人员,对他们说:“有些物件你们想要保护,我就不管了,如果不想保存,也可以卖给我,但无论如何,千万不要弄坏了。”当他发现拆迁后的旧址处还留有一些砖雕、庙柱石等旧物件,便用车将其一趟趟运回家中。他说,如果新庙建成后需要这些东西,他还是愿意把它们再送回去的。有时候,买主开了天价,马得祥未必愿意出手,而遇到真正的有缘人,马得祥还会不计成本地赠送。当我们问起他搞收藏投入资金的来源时,马得祥说,这几年,他搞奇石的收入足够将收藏进行到底。
费尽心血“淘”回来的东西能有个好的归宿,这是马得祥目前最大的心愿,他希望能让这些东西走进民俗博物馆,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记住它们。“这是家乡沧桑岁月的一个见证!”马得祥说。
也许农耕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马得祥本人并不十分明了,但他的这种朴素的恋物情结,着实令人感动。马得祥说,我只希望,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丢失的东西和记忆能够少一些,再少一些…… (作者:雪归 刁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