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牧厅】农牧区将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进行到底

31.08.2015  10:15

  近年来,省农牧厅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全面落实生态保护建设和环境整治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青海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加强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努力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政策实施紧锣密鼓

  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加快建立草畜平衡机制我省制定出台实施了《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意见(试行)》。还相继启动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退牧还草、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祁连山生态治理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实施范围涵盖全省重点牧区和主要草原区,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为推进规模养殖污染治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全省将规模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推进以养殖粪污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建设。从2013年开始,大力推进养殖场粪污堆积发酵场建设,在新扶持建设的14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面推行“干清粪、粪污防雨防渗集中堆积发酵”处理技术。

  为持续加大残膜回收利用,减轻农田“白色污染”,全省广大农业区将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推广与残膜回收项目捆绑实施。通过将回收的残膜进行清洗处理,再由塑制品企业加工成再生塑料,生产温室大棚骨架、城市道路井盖、货物托盘等,实现了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防止农田环境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强化污染物治理,全省相继开展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年内计划重点加强大中型城市周边、工矿企业、污水灌区和一般农区等区域的普查监测,在15个县(区)再采集土壤样品843个,为全面掌握农业面源污染情况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启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保护利用成效斐然

  据统计,自补奖政策实施4年来,国家累计下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77.88亿元,全省76.53万农牧民享受了补奖政策。全省共落实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牧草良种补贴390万亩、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草原生态管护员队伍初步组建,聘用管护员9489名,实现了对全省禁牧和草畜平衡区草原的有效监管。

  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工程一期工程已于2013年底全面完成,累计完成农牧项目投资47.35亿元,实施草原围栏8521万亩、补播2581万亩、人工饲草基地6.5万亩、舍饲棚圈45600户、防治鼠害防治8797万亩、牲畜暖棚、贮草棚各30421幢、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15.21万亩、治理黑土滩522.58万亩、建设草原防火项目19处。二期规划农牧项目总投资89.41亿元,已安排资金3亿元,在三江源4州21县集中连片防治草原鼠害4670万亩,防治草原虫害900万亩。

  同时,青海湖流域生态工程规划总投资15.67亿元,累计完成治理沙化草地137.25万亩、黑土滩136.65万亩、防治毒杂草507.9万亩、草原鼠害1629.42万亩、虫害377.55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00%。

  而退牧还草工程已完成国家投资43.62亿元,在全省牧区共建设围栏16166万亩、补播改良退化草地2738万亩、建设舍饲棚圈20220幢、畜圈2580座、建设贮草棚9450座、人工饲草地117.44万亩。祁连山生态工程农牧项目投资19.73亿元,2014年省政府垫资4000万元实施了草食畜牧业项目,建设牲畜暖棚1270栋,贮草棚1190栋。

  2014年,我省研制出适用于高原粪污处理专用设备,通过对粪污进行固液分离,将粪污加工成有机肥或生物燃烧棒。目前该设备已在全省规模养殖场中推广,粪污处理设施不断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循环利用模式逐步确立。

  在治理农田“白色污染”中,自2011年启动田间残膜回收试点至2014年省财政安排资金1365万元,以每公斤2元的残膜补助回收,共回收残膜6825吨,回收率达到70%。(罗连军)

国家10.49亿支持我省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紧抓“十四五”开局机遇,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时代目标,科学谋划项目储备,主动加强汇报衔接,全力以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经积极争取,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我省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0.人民政府
甘青两省政协就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开展联合调研
  8月2日至6日,青海省政协应甘肃省政协的邀请,人民政府
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召开
  8月6日,省总工会召开全省快递员群体交流座谈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