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农牧民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
“四个转变”的第四个转变是“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这是农牧业发展从平面到立体的一个全新认识、全新定位,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青海化的最新成果,也是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最好抓手。顺利推动这一转变,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明确农牧业发展方向。 坚持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乐业增收、农牧区绿色发展,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健全农牧业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农牧民持续增收机制,走产出高效、绿色优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此,要充分利用农牧业资源优势。全省有天然草场3645万公顷,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十分之一,居全国第4位。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场之一,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名副其实,牛羊“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矿泉水”,就是生动而形象的写照。
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 青海部分农畜产品供求存在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规模偏小与品质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不紧、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不够、增效与增收难度加大等诸多矛盾。适应市场优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弱势产业压规模、去产能,优势产业提质量、促融合,补齐短板,提升特色。这是当前和今后全省农牧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种植业按照“减麦扩草、稳油增蔬、控薯护药”的思路去调整;畜牧业按照“稳定生猪、发展牛羊、适度特种养殖”的思路去努力;渔业方面将合理控制水体养殖强度,在确保水环境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沿黄流域冷水鱼网箱养殖,着力建成国内最大的鲑鳟鱼网箱养殖基地,打造全国冷水鱼健康生态养殖试验区。
改革传统生产经营方式。 抓好设施农业、规模养殖、饲草基地、渔业生产精细化管理,向管理和规模要效益。稳定设施农业、露地蔬菜保有面积,把突破口放在推进科技种植,提高种植率、扩大产能上来。坚持“种好草、养好畜、产好奶”,优化养殖布局。继续做大做强冷水鱼产业,延长产业链,打造渔业示范区。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创业。多元化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把促进规模经营与带动农牧户增收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托管代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草场流转型、土地草场入股型、科技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各具特色的规模经营形式和路径,带动贫困农牧民稳定脱贫。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生态农业,已经慢慢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祁连羊肉每斤价格为22元,精细切割后的羊排为30元,有机肉每斤为68元。虽然价格较高,但祁连每年出产1万吨左右的羊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按照80%是绿色羊、20%是有机羊的比例,一年的收益达到7亿元左右。这让人看到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决心、能力。
着力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 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是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离不开农牧科技和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更是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其一,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平均成本。调查显示:经营规模达到2公顷以上的农户,对农业机械、新品种、新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的使用率会明显提高,可降低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生产成本,减少农民生产支出;可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应和农业科技进步效应明显,有利于提高单产。比如规模经营的水稻亩均机耕作业费可降低25-30元,亩均节约30%以上,单产普遍要高出50公斤左右。其二,发展农业科技,降低多元成本。新兴的“3R”技术从节水、节地、节肥、节料、节能等多方面入手,可减少农业生产资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精准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可在不减少产量的情况下,使化肥使用量减少20%-30%、总成本降低15%-20%。其三,创新经营体系,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培育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和发育农业服务市场,引导代耕、代种、代管、代营的纵向分工与服务外包,扩展农业的分工经济性,同时拓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有效降低农业经营组织的运营成本。如: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方式,广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成本;要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等降低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成本。
建立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队伍。 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农牧民是主力,实用性人才是关键。我们应当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应当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农牧业人才培训,培育一批能够从事种养业的“土专家”、“田秀才”;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的培训,建设一支农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长效的职业农牧民培育机制,通过建设创业培训基地、示范基地等平台,着力提高农牧民素质,让农牧民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令人向往的职业。(作者:海东市委党校王全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