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学 郭冠清:如何理解“新常态”经济战略思想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上都在10%以上,正是这种强劲增长使中国经济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3年之前,只有三次连续2-3年的增长率低于8%,分别是1979-1981、1989-1990、1998-1999,都有特殊的原因。2013年,中国GDP增长7.7%;201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提出当年的增长目标是7.5%,2014年第一季度的实际增长率为7.4%。于是乎,有些已经习惯过去那种超高速增长的人士、企业和机构看到这些事实时,心生悲观的情绪。
如何看待这些基本事实? 习近平以“新常态”来回答这一问题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增长速度的换挡期,7~8%的增速将成为未来的正常状态。 这些看似简单的解释,实则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种冷静而准确的评估 (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 和崭新的认知,包含着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第一,“新常态”是一种超越GDP增长的新理念。 “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是一种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现象。增长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某些显著的变化,投资效率低下、出口拉动无力、居民消费增长有限,一味维持超高速增长势必带来极大的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压力,是不可持续的;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各类社会经济问题,亟待腾出时间和精力来给予解决,例如,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等。我们要淡化GDP增长率,重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质量,经济增长要向惠及民生转换。
第二,“新常态”确立了一种新的政策思想和基调。 习近平强调,只要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就不要再为速度而纠结,要放眼长久发展。这种“新常态”观使政府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保持定力,可以容许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调整各项政策的增长导向。
在“新常态”中, 宏观政策 将以微调、预调为主,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放弃传统的刺激经济增长方式,避免频繁的宏观调控削弱市场调节的作用,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治疗市场参与者养成的宏观调控依赖症; 微观政策 将使政府从偏爱“微观勇参与”转向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政策 将加大“增长分享”的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三,“新常态”不是一种悲观的态度,而是一种直面各种挑战充满信心的姿态。 习近平强调,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是主动调整的结果,目的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这可从他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所讲的关于“新常态”面临的机遇中清楚地看出。他讲道: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新常态”的经济战略和战术思想正在改变着政策制定者和各级政府官员的思维方式。“新常态”的共识使得政府可以容许相对较低的经济增速。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是GDP竞赛式的增长,而是习近平所强调的“一切改变为人民”、“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经济增长,考核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率,而且还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效益在内的“民生”指标。
摘自人民论坛原创文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价值遵循》